格力美的正在打一场无人围观之战

格力与美的又开战了。

先是格力起诉美的和其销售公司北京天昂伟业商贸有限公司和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称美的“制冷王”系列空调侵害其实用新型专利,索赔5000万元。紧接着,美的空调先后在苏州和广州,提起针对格力的三起专利侵权诉讼,包括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索赔4000万元。

虽然几千万的赔偿对于两家销售收入都突破千亿的企业来说,都不算什么,而且,起诉者的索赔金额与最终获得的赔偿金额常常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两家企业来说,真正的目的并非为了赔偿,而是为了争夺市场霸权地位。

按理,两大家电巨头交战,应当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围观者应当很多。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关注此事的似乎已经很少很少。即便关心,也只是把以前的报道换个时间,加个新闻由头了事,而不去做更多的关注和挖掘,更没有深层次的分析。

为什么国内两大家电巨头的交战没有多少人关注、多少人围观呢?难道国人的猎奇心已经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吗?显然不是。原因在于,一方面,近年来商界交战的事件实在太多太多,很多交战的激烈程度和故事情节等,要远高于格力和美的的交战,如阿里和金东的电商之战,腾迅和阿里的互联网地位之争,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市场之争,甚至华为和中信通信的地位之争等,都更加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争战缺乏新意,缺乏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缺乏含金量,缺乏有杀伤力的武器,更多情况下,倒像是夫妻拌嘴,看似很卖力,实质无价值。

如果说两家交战的初期,因为都是家电界巨头,还能吸引一些眼球、产生一些效应的话,随着两家打情骂俏式的几次交锋以后,外界也就不会对双方的开战有任何兴趣了,谁都知道,最终的结果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赔偿几个小钱算是结束,无论对双方还是其他企业,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两个家电巨头,真的可能是连官司也不会打,更别说通过官司产生社会效应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把眼睛盯在个别企业身上,可能不是一件太好的事。就算对方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也决不应当是唯一对手。如果这样,双方的地位和影响就都会下降,市场竞争力也会退步。因为,真正具有地位和影响的企业,都是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把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而不是紧盯某一家国内企业。就算在行业内都是顶尖企业,目光也不能短浅,而要放得更远更高。

而从这些年来格力和美的每一次官司、每一场战争来看,都堪称“小儿科”,都显得太没肚量,都缺乏大局观,甚至吸引力远不如董明珠与雷军之间那个无聊的10亿元赌局。毕竟,那个赌局还涉及线上线下两大战场之间的争斗。那么,格力与美的,有过多少除巨头之外的拿得出手的争斗筹码呢?既然拿不出来,又何必斗得死去活来,斗得自己气喘吁吁,别人却漠不关心呢?打架也要打出个社会效应,这是商界最基本的规则。如果打不出效应,不如省点力气。

对格力和美的来说,都是国内家电界的巨头,虽然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看,美的要高出格力不少,特别是2016年,美的的营收已高出格力500多亿元,高出的幅度也达到了30%以上,但是,就两家企业在家电领域的地位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来看,还是不相上下的。也许正是因为地位和影响不相上下,就导致两家企业成了“仇人”,非得从对方身上找出点问题不可。这种希望对方差而提高自身地位的心态,是多么的可怕而狭隘。

我们说,国际知名企业间也常常会有官司出现,如苹果和三星的专利官司,就是层次和档次都远高于格力与美的的官司,是都有可能令对方元气大伤的官司,仅从赔偿额来看,两者的官司就要比格力和美的之间大得多,2015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就要求三星向苹果赔偿 5.482 亿美元,达到格力与美的官司标的的7—8倍。而不象格力与美的,只有区区几千万人民币,一看就知道是没事找事,或者说拿小事当大事。

企业要想争夺市场控制权,就必须有高人一头的地方,或者说有致人于死命的能力。而格力和美的,虽然在专利等方面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放到国际市场,很多可能就不具有领先优势了。纵然我国的家电产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有多少能够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和专利,就很难说了。更何况,家电也在向智能化等转型。格力和美的,到底掌握了多少最先进的技术、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呢?显然不能回答。

既然回答不出,或回答得没有底气,何不放弃窝里斗,而把目光转向全球,力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自己应当获得的地位。海尔不参与两家的争斗,也很少主动挑起战争,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目标是全球,是国际先进水平。格力与美的的争斗无人围观,少有人关注,完全是因为两家的官司太无新意和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