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恪,三个托孤大臣的三种不同结果
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
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
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
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
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
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
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清朝沿袭明朝的做法,但最终仍然免不了出现慈禧太后这种由深宫妇人实际掌权四十多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