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能否翻盘?慈禧太后都能
必然翻盘。其实都不用太祖这样雄才大略的,只要有个嘉靖这种水平以上的皇帝,都不至于导致这个结果。到崇祯登基的时候,明朝仍然没有必亡之理。无论辽东问题还是内患,都还没有到无解的地步,而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调整内外轻重和战略,在辽东取守势,而在内部坚定解决流民问题和农民起义,就可以稳住局势。就皇太极时期的清朝而言,虽然明朝几次大举出兵确实战绩都一塌糊涂,但是基本上在孙承宗主持下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关宁锦防线,是有条件和后金讲和的。但是反过来说,皇太极几次长途奔袭也没有多大成果。这种长途奔袭基本上就是赌博,只要吃一次亏就会全线崩溃,更不要说能打下北京。所以说,只要明朝肯和后金议和,后金也不会不愿意。哪怕是达成一个暂时吃点亏的协议,也可以喘口气。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事实上,在孙传庭时期,就很接近彻底消灭闯献问题。但这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妥善解决流民问题,另一个是能增强内部凝聚力,把左良玉这种养寇自重的人撤换掉。明朝到了晚期有一个和所有文官官僚体系特别成熟的朝代一样的问题,就是朝廷上的党争太厉害了,言官话语权太强,把持舆论的能力太大。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个很容易出现的局面就是,整个官僚体系对战争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能容忍失败。军事上胜利的时候,就一大群人鸡蛋里挑骨头,相互攻击,军事上失利的时候,更加交章弹击,追究责任,要这个承担责任,要那个承担责任。最后要么是当事人被诛死,要么就是皇帝拉几个人出来杀了背锅。
但战争本来就不可能啥事儿都如人意,更没有什么常胜将军,胜败都是有可能的。有时候为了换取战略上的进展,还必须进行战略性后撤,放弃一些地方。所以大规模战争中,对于身系方面之重的大臣大将,中央都必须给予充分的权限和信任。但是到了明末,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了。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偏巧碰上了崇祯,疑心太重,最不容易相信人,性格又急躁,受不了失败。而他本人在军事上和战略上又基本无知,急于成功,而不能忍受丝毫的失利。所以他一旦被一个人忽悠的心动的时候,就如胶似漆,特别信任,恨不得掏心掏肺,可是一旦出现点意外情况,那是一百八十度转变,动辄就杀人全家。知人善任,战略眼光独到,允许臣下在战争中失利,能够允许战略性后撤和放弃,这是任何开国君主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如其不然,像嘉靖帝那样,虽然战略上不怎么懂,但是性格比较沉稳,遇事不慌张,不焦躁,知人善任,也可以削平祸乱。
这其实也是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的态度。要说同治和慈禧太后有什么雄才大略,那是瞎扯淡,慈禧太后不仅军事战略上无知,就是政治上也缺乏长远眼光。但在她掌舵之下,清朝仍然能够恢复稳定,续命几十年,就是因为她实际上已经控制不了曾左李胡这些人了,只好听之任之。等他们自己消灭了太平天国,再从容收拾,恢复秩序。一个深宫妇人能做到的,一个中人之资以上的君主,只要肯放权给臣下,也完全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