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浅论“环境造就人”
生活在这个社会,当懂得“适应环境 改变自己”,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如果我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仿佛一切都与我们格格不入。但过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对许多事习以为常。一个聪明的人,首先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而不是企图改变环境和他人的人。
人的生命就是不断的适应与再适应。许多人去西藏旅游,刚下飞机,因为高原缺氧而头晕头疼,恶心呕吐,但过不了几天,一切就正常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因此,时间是最好的教练,教会我们适应一切环境的能力和本领。
在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就是穷富人之间,三穷夹一富,要富不得富,而三富夹一穷,则要穷不得穷,这是为何呢?是因为,当你生活在一种环境当中,你就很难跳出这种原生态,原渍原味的环境,时势造英雄,环境造就人,这同样是说的这个道理。
如果按照我们各自的性格,生活方式,追求目标和欣赏水平,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会不大习惯,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为此而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由不习惯而渐渐的习惯起来。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我却要说:“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
但是,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你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季,但冬季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春天还会远吗?你不习惯有些人的处事态度,只要对你不造成危害,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或是力图改变他,你只要敬而远之就行了;你不习惯现实社会的某些怪异现象,但你对此也无能为力,就没有必要愤愤不平,或是力图批判,只要不融入其中就行了。
面对这个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世界,你就犹如沧海一粟,碧空一星,大地一草,沙丘一粒,实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你不能企图改变这个世界,这是连许多大人物,社会精英都无能为力的事;你不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样别人会把你看成怪物,你也会无法生存;但也不能同流合污,这样你会觉得有辱自己,于心不忍。关键的是要心静,要有好的心态,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曲直是非尽在心中。冷眼笑看花开花落,坦然面对云卷云舒。
在杂乱中保持一份清静,在黑夜里点燃一盏明灯。莫管他人如何,首先要干好自己的事;莫管世间怎样,首先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你唯一能做的,也是你唯一能做到的,也是你唯一能做好的。
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 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无用至疑,那些不能改变自己的人,只能被环境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改变自己,方可以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方可以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编织绚丽辉煌的彩虹,方可以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力筑起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方可以求索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志气获得人生中力挽狂澜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