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四题之二 || 为自己绽放

最近,一部电影轰动影坛,成为许多人的话题,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电影的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是那个叛逆的孩子哪吒颠覆了某种既定的框架吗?

我想是的。

且听听这火辣辣的歌词——

父母流下的泪引起我的注意,

入魔成仙又有什么关系,

快乐不需要等到明天,

下一秒都觉得遥远。

……

拥抱已耗尽我所有的力量。

今后我为自己绽放!

这歌唱,是不是探进了许多人心灵的硬壳,触动了已经麻木的那根神经?

这根神经,就是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青少年成长教育。

孩子的成长教育,这个话题,已经热了多少年了。热了多少年,却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或者由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发,或者谁谁谁又抛出一个与某个教育发达国家的对比性案例,人们就会议论感喟一番。大家都觉得现状不应该这样,但好像也无可奈何,不由自主地被一股洪流推着走。

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就让许多家长整日坐卧不宁。

深怕别人家孩子成了才而自家孩子落在后面,很多人将焦虑时间大大提前,每日不停念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万啊千万!

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和外教之间直接英语交流,外语比中国话说得还溜。在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各种早教机构遍地开花,说出来的理论一个比一个唬人,广告词一个比一个更具诱惑力,什么“全面开发宝宝隐藏潜能”、“促进儿童体能、认知、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等等,由不得家长不眼热、不参与——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已在“起跑线”上撒开小脚“领先起跑”了!焦虑甚至提前压到了胎教,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家长就操心有没有听唐诗宋词,有没有听莫扎特贝多芬,有没有听金融小常识,有没有听意大利歌剧……

这种对于人才培养的种种“重早行为”,既折射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传染上的“焦虑”时代病,更反映出大众已经在人才成长基本规律中举止迷乱,将个体的不理性推演成集体的不理性。揠苗助长效果如何?顾不得了,一句话,反正不能落后。对于未知数,不如就“听天由命”吧。

这便造成了当今一个很古怪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急功近利,在孩子还未从娘胎出来就以一个“精英”的标准来培养他、塑造他;另一方面是谁都不敢拍着胸脯打保票,说经历过这种成长过程的孩子,都能成为人才。

如此这般,人们就像踏上一叶随波逐流的小舟,离岸越来越远,眼里心里,填满了焦灼。越来越远的岸上,灯塔一样的大字渐渐变小:人才,不是填鸭式的教育“填”出来的,而是以爱和耐心,鼓励他们在玩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

随波逐流、偏离正常教育的过程中,其实最大的输家是无辜的孩子。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玩”就是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热切的好奇,通过“玩”,才能更好地锻炼形象思维和自我意识。他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玩,捏泥巴也好、拍皮球也好、涂鸦堆积木也好、钓鱼摸小虾也好,在玩耍的过程中,他能感受到自己和世界在充分产生联系。即使他太小,还不懂得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感觉,但由衷的愉悦和快乐,真诚得如同水晶,无一丝瑕疵,好玩就是好玩,值得他们认真实践、开心大笑,不好玩就是不好玩,你要强逼他玩,他也只能苦着一张脸,随时都能哭出个大鼻涕泡。世界对纯真的孩子而言,就是一座无比宏大而有趣的游乐场,他在其中玩得越是自由自在,越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才华。

现在家长们信奉了“起跑线”理论,内心的焦虑和惶恐,就变成了一种执拗的力道。为了不让自家孩子“晚起跑”,家长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跟风似地将孩子送进这个培训机构,那个兴趣班,幻想他们如同传说中的神童一般给力,小脑瓜最好变得和最新电脑软件一般,不管你出什么考题,他都对答如流,逢考必赢,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

这叫人才吗?就算勉强是个“应试人才”,那也是被异化被扭曲的人才。

人的一生,哪里是百米冲刺呢,并非谁抢了最起初的几步便安枕无忧,重要的是有力气跑完漫漫全程,途中是否有所获有所得,即使到了最后几步,还有剩余之力熬住不倒下,这才叫完成了人生全程马拉松,对自己的人生有所交代。

还是听听孩子发自心灵的吁求吧:“今后我为自己绽放!”

是啊,五彩缤纷,每朵花都有为自己绽放的权利,与此比较,入魔成仙,又有什么关系!

杜阳林,四川南部人,少小贫困,自强不息,以笨拙笔触,开创自我天地。多年躬耕不辍,岁月荏苒,初心难改。愿以有温度的文字,写人生悲欢,呈世间百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