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 崎岖买柴路 点燃心中火

四十年了,白驹过隙,往事如烟。每当夜深人静,我的思绪不时在那片黄土地上徘徊;即使后来站在庄严的国际学术讲坛上,一边作学术报告,一边脑海里仍然回闪着一幅幅当年知青生活的图画,忘不了,实在忘不了,拧开记忆的水龙头,逝去的日子犹如一缕缕清泉汨汩而出。

记得,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我们武汉一男中和十九女中的十名同学,被下放到湖北省黄梅县的一个生产队。我们随着接我们的人在蜿蜒的堤坝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没有路了,才被告之:“到了"我们还以为走到了天的尽头!后来才弄明白,我们这个生产队确实是个“尽头”。这里是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是鄂东的“尽头”。我们生产队的北边是张湖农场,南边是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大湖,“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路,确实是到此为止。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此言不虚。而我们这里距浔阳还有百里之遥,比浔阳更偏僻。当时我们生产队既没有一辆自行车,也没有一块手表一部收音机。当地很多老人,一辈子没见过“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辈子没见过“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旋转”我们十名知青的到来,无疑给闭塞的山乡吹进了一缕春风、当韩飞同学带去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播送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围观的人群不禁满腹孤疑,有的还把收音机翻过来探察一番:这么一个小小的匣子里,怎么能藏得下一个人,在里面唱歌呢?

我们的新居是一排茅草房,东西两厢,中间是灶房、客厅兼餐厅。每间房只有三张单人床,于是有两人只好挤在一张床上睡白天倒无所谓晚上则难免“同床异梦”。

我们这里是水稻产区,有大片大片湖荒地,人均占地四亩,也许堪称“中国之最”。因此,劳动强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是生产队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并无“农闲可以不干活”一说;二是“农忙”时每天干到晚上十一、二点,睡上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揉着惺忪的睡眼、呵欠连天地又开始扯秧、插秧、赶牛犁田了,根本不用什么“半夜鸡叫”,劳动中的酸、甜、苦、麻、辣,我们都尝遍了。

尽管如此,我们的所得与农村女孩在一个水平线上:工分六分半。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们一年到头干下来,到年底结算时,还要从父母亲那里拿钱去抵亏空。

十九中

当时,我们最大的困难不是在劳动上,而在生活上。孟子说过:“民以食为天”这“食”当然是指“粮食”一类,这在我们粮产区倒不匮乏,困难的倒是如何将这“粮食”变为“口中之食”,而不是“茹毛饮血”的“生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当时要解决的问题是无薪之炊,生产队发给我们一个月的稻草我们这些城里伢几天就烧光了。

当地贫下中农是用小树的枝丫和稻草绞成草把子一起烧,则耐烧一些,而我们当时比贫下中农还“贫下中农”一无所有,简直是“赤贫”,十个人,连一颗小树苗也没有,哪来的枝丫?

商量来商量去,只好决定花钱去买柴薪度过难关。一大早,我们知青点的4个“壮劳力”(虽然只拿6分半),带上干粮出发了,拖上从生产队借来的一辆板车,山一程,水一程,迤逦前行。过了一条小河,穿过张湖农场,行进在“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的乡间小道上。

后来每每回想起这一次买柴自救的经历,都给我的人生道路平添无穷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我在中断高中学业十一、二年后,以高于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分数进了大学;有了这个动力,后来又攻读了研究生学位。

有了这个动力,我在致力于中国古籍《山海经》的研究中,先后在《新华文摘》《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科学院《化石》等6家国家级杂志和全国一、二十家高等学校学报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新华社还向海内外发电讯通稿介绍我和日本学者合作的科研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菲华时报》《世界日报》、泰国《京华中原报》、《新中原报》、香港《商报》、澳门《华侨报》均已登载,称之为“中国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则称之为“武钢党校青年专家”,实际上人到中年,已不年轻了。

虽然,“我们曾经年轻”,但那是我们买柴黄梅县的时节。我记得,当时买好柴,已近傍晚。柴码得老高老高,车的重心也自然升高了,岌岌乎危哉!《卖炭翁》中云:“一车炭,千余斤。”我们这一车柴也庶几乎,拖着它,沉甸甸,摇晃晃,满载而归,我们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炬!

我们四人轮换着掌舵,其余人在后面推。刚出县城时,阳关大道,路平沙细,车走起来轻快;刚吃过干粮、喝过凉水,人走起来精神。可是俗话说:“远路无轻担。”拐上崎岖小路后,先是颠簸不平,一摇三晃,后来,阴云四合,风云突变,竟下起一场大雨来,人成了落汤鸡,柴薪一打湿,也更为沉重了,“晴天一把刀”的黄土路这时变成粘糊糊的一滩烂泥,粘住两个车轮死活不让走。尽管如此,我们四人同心协力,“小车不倒只管推”,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挪向我们的新家。

离我们的家还有几里路时,天,更黑了;雨,更猛了。我们攒足了力气,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想在天全黑下来之前回到温暖的家。这时,薛红军在掌车把,前面有一个下坡,速度一快,路上一块石头一颠,车子的重心超过了支撑面,“不好,车要翻了,快松把.....”大家话音未落,一辆满载柴薪的大车就翻倒山坡下面去了。

不幸之中万幸,说时迟,那时快,薛红军双手一松,人机灵地跳开了,不然人仰马翻,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求告无门,前途漫漫。我们一商量,决心扶起翻倒的柴车,连夜赶回家去。于是我们绕下山坡,把板车翻过来,再把柴薪重新码堆上去,一一捆扎结实,抖一抖身上的汗水,雨水,一路高唱“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重新踏上归途,一步一个脚印......

从1995年起,我的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学术论文在不同层次多次获奖,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一等奖,有湖北省政府奖,武汉市政府奖,湖北省党校系统奖,省文化厅、省总工会、省教委奖,并从此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精彩的外面世界,1995年1996年两次应邀参加了《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我的名字和科研成果被收入《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和韩国所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等书中。

当我站在庄严的国际学术讲坛上,宣读关于《大雅》、《小雅》的学术论文,论证犹太人即中国上古的“有邰氏”时,我脑海里便闪现出这次翻车的种种画面。是啊,人生也如行车,有时翻车也在所难免,如果一翻车就消沉下去,便会永远沉沦下去;如果象我们买柴这次一样,车翻了,扶正就是;捆上柴,推将起来,小车不倒只管推,车倒扶起继续推,人生才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应该感谢有这样一次翻车的经历,也得益于这次翻车的经历,因为它给我启迪,给我力量;它教会我去奋斗、去拼搏;人生应该一往无前、永不绝望!如果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我。

那天晚上,很晚很晚了,当我们拖着满满一车希望艰难疲惫地回到我们家门前的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时,远远望见十九女中几名同学提着马灯,伫立雨中,殷殷翘盼她们的知青战友归来。那盏马灯,仿佛一支希望的火炬在燃烧.....

作者简介:武汉一中1966届高中生,1968年12月下放到黄梅县陶河公社插队落户。1970年招工到湖北黄石下陆钢铁厂当装卸工、电工。1977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武钢党校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0)

相关推荐

  • 南洋十二年(十九)

    26.队里来了个大学生   稻田里,他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赤足卷裤,一行行一株株在仔细地数,认真地测量,准确地记录,是那样的专注,微风下稻叶在缓缓摇摆,仿佛在欢迎这位年轻的,充满朝气和科学精神的农学院 ...

  • 五同的日子—梁凤兴

    ​[五同的日子-上] 1969年的初春,乍暖还寒,和熙的春风翻过草帽顶子,穿过西河掌,刮过小四平和大四平,吹拂着东升堡的大地和山野,坚守了一冬的冰雪开始融化,似隐似无的小草探头探脑,人欢马叫,春耕即将 ...

  • 串场人家(三十九)

    串场人家(三十九)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队长不识多字,对农时节气却了如指掌,成竹在胸.什么季节,做什么事,什么山砍什么柴.农活特多,尤其一年之中的夏收夏插,秋收秋种.此时的 ...

  • 方裕炯: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诗教

    在广阔天地 接受贫下中农诗教 文/方裕炯 4月1日愚人节源于西方,是非官方认可的民间节日.这天,人们约定俗成,乐意放松心情,善意开玩笑捉弄他人.52年前的这天,我对"愚人节"一无所 ...

  • 王小荣: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学校工作

      上山下乡中的学校工作                      文/ 王小荣   "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重要道路",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最为广泛而且深入的 ...

  • 卢红:1977年高考,我们家三兄妹被录取

    原题 1977高考 前后的那些事 作者:卢红 题记: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尼采 左为作者,右为作者五姐,中间作者三姐 "通知.通知,我们沙溪 ...

  • 广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胡祖谟 01 下放知青的分类 1968年底,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广德县虽地 ...

  • 胡中英:​肥美的大母鸡,你没有成份

    肥美的大母鸡你没有份 文/胡中英 作者青年照 1969年,我们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来到了当时的巴县石龙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非常幸运,我们三个的家庭出身都是那个年代所说的红五类. 下队的第一天,队长就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五)

    被拒收的知青(五) 刘社长,名字炳星,年龄40岁左右,辽宁大学俄语系毕业.1970年底,由八棵树公社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部门,负责对苏联的监听工作.这是我下乡遇到的第一个好人,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基层 ...

  • 知青岁月 | 我心中的崔国淑 自学针灸的女知青

    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0 周年之际,我接到知青朋友的征稿启事, 为给这绝无仅有的年代留下一点印记,我应该写点什么.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老三届知识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经历了坎坷.磨砺.艰辛,收获了 ...

  • 知青岁月 无怨无悔知青路 作者/​张妙芳

    公众号第76期 无怨无悔知青路 张妙芳 我是69届初中毕业生."老三届"大部分下了乡,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有所调整,"69.70.71"这"小 ...

  • 知青岁月多坎坷,婚姻征程路难行 (下)

    本文作者:卢丰 知青岁月多坎坷,婚姻征程路难行 (上) 一天下午,正在我大姐大姐夫两口子和另外几个外甥唉声叹气之时,何丽丽拽着我大外甥胳膊破门而入,一蹦三尺高,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啦,脸上绽开的笑容比那 ...

  • 知青岁月多坎坷,婚姻征程路难行 (上)

    本文作者:卢丰 回想起五十年前,六十年代末,我大外甥媳妇儿何丽丽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坎坷历程以及曲折的婚姻往事,感慨万千,唏嘘不己. 何丽丽初中毕业后,也就是一九六八年年底,作为第一批北京知青,她和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 【诗家风采】吴俊锋 || 假如,岁月把前行的路划上句号。(组诗)

    ▲  关注 广东诗人,寻找惬意诗生活!      吴俊锋,广东阳春市人,工作于珠海.自幼喜爱文学,1987年加入梦溪文学社,1990年入选中国新星诗人,曾是<小草诗报>.<文学芳草地 ...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