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剑书生:闲烹秋茶读古诗

本号原创文章四百多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断剑书生:闲烹秋茶读古诗

            作者:断剑书生

    初秋的傍晚,在阳台上放一张躺椅,摆一张小桌,烹一壶秋茶,举一小盏,慢慢啜饮,捧一本线装古诗,细细吟读,未尝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古代老人与现代老人一样,对老之将至或垂垂老矣都抱有各种不同的情怀,或乐在老中,或老之无忧,或老之悠闲。

宋程颢《春日偶成》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诗中一派悠闲寄托于青山绿水之中,天真无邪的少年情怀跃然纸上,读来令人不禁莞尔。

杜甫《曲江对酒.其二》诗中前四句:“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种居官家贫,典衣沽酒,尽醉江头,视无力付酒资为寻常事,想到自己离古稀之年已光景无多,故自得其乐的情怀与洒脱的心境,难道不让今人羡慕吗。

古人中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终老一生或死亦难遂其志者大有人在,如宋黾无咎在缅怀唐明皇在位时的谏臣张九龄与韩休时,就将这种悲怆情怀寄寓于他的《打球图》诗中:“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沈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注:三郎,唐明皇也)现代人到老也怀才不遇者亦不乏其人,读过这首诗是不是也有同样感慨呢?

人老了,往往会不时抒发悲秋之情与醉中感悟,如杜甫《九日蓝田会饮》中开头两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和结尾两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就最能撩拨老人的愁绪,也最能抒发老人“一年一度秋来去,人生那得几回醉”的感怀。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和崔涂《旅怀》中的两句“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也同样会让人在镜前嗟叹人之老矣的无奈。

人之老矣,也会深恐时日无多,不知何日就会告别人生,所以产生了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否则,到了清明后人去墓前祭扫时,即使坟前摆满了祭品与美酒,九泉之下的人也是无福消受的。

这种悲凉之情就跃然于宋高菊涧的《清明》诗中,尤以后四句最令人怆然:“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读了这首诗,现代人可以为古人叹息,却不可效法之而消磨自己有生之年的壮志。

许多人一生为事业而奋斗,但至死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寄望于子女能秉承自己的遗志去完成,并希望他们来日能将捷报告之于自己的坟前,这种豪情壮志虽老死亦让人敬佩。

这种诗句的最经典之作就数陆游的《示儿》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了这首七绝,即使是一个平庸的现代老人,也会不禁萌生豪情万丈吧?

不服老是一种奋发的精神,老当益壮更是难能可贵。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无过于辛弃疾那首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当读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两句时,澎湃之情就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再读到最后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更会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大凡七尺男儿,即使已年逾古稀,读了这首词,那股潜伏体内尚未老去的青春热焰,也不禁会迸发出沸腾热血吧?

更有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抑扬顿挫、发人深省的佳句,在悲壮中不失激昂慷慨,在苍凉中写尽雄心万丈。无论古今老人,读完全诗,都会忘却老之将至而豪放如少年吧?

老是自然规律,古人如是,今人亦然。古人将老之情怀与抱负尽情抒发在诗词之中,或有慰藉,或得奋发。今人生活在功利与浮躁中,闲情雅致远不如古人,闲来不妨温习或浏览一些古人之名诗佳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未尝不能从中得些启迪,获些教益,让自己对待老有一份良好的心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