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高考,为少年们加油,愿你乘风破浪的前行……

2020年的高考必将载入史册,新冠疫情让高考从六月延迟到了七月。
根据要求,今年高考标准考场,考生间距在1米以上,备用考场考生间距2米以上,且设有防疫副主考。
高考,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
记得去年的热播剧《小欢喜》,就是围绕三个高考家庭展开的现实题材剧:
为了高考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的家庭,把工作放在一边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母亲;
上各种天价补习班的孩子,因为考试分数频发的家庭战争;
焦虑的父母亲,身心俱疲的孩子……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
而其实,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点线面体”,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原点”。
今天,媛媛老师就为考生们送上一份“减压三宝”,帮助大家轻装上任,更好的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一(减压一宝):长期主义,从时间复利中获取长期价值。

在重大考试之前,我们都会有压力,会担心“如果发挥不好怎么办”、“状态失常怎么办”……而适度焦虑是很正常。
但过度焦虑,放大某一点的负面效应,会让我们陷入极度紧张和不安中,对考试是很不利的。
那要怎么办呢?
答案是:做一位“长期主义者”,学会从时间复利中获取长期价值。

我们都知道雷军的小米,是创业中的佼佼者,他还被坊间称为“雷布斯”。
而在刘润老师的公众号里,是这样写的:
小米的创业,其实不止9年。
1)1992到2007年,雷军做金山软件,积累了16年的软件经验;
2)2007到2010年,雷军做天使投资,积累了3年的资本经验;
3) 2010到2019年,雷军做小米科技,虽然只有9年,但他每天睡4-5小时,被称为劳模;
所以,小米的成功,看上去是9年的“薄发”,但却是像雷军这般勤奋,也经历了30多年的“厚积”
所以,18岁的高考,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节点,是大学赛道的起跑线。
即便最后结果你落后了一些,人生也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方向和耐力,看的是时间的坚持和积累!


第二(减压二宝):成长型思维,让个体成长不断精进。

高考来临,不仅有学生自己的压力,还有家长的期望。
身边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要是考不好,以后能干啥?”或是“只有考上重点大学,工作才不用愁啊”……

这些话确实起到了“恐吓”效果,给考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或动力。
但这个时代,“一锤子买卖”、“铁饭碗”的事情,已经基本消失了,没消失的,也在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
为什么呢?
原因是:
1)今天有用的技能,到了明天或许就不一定有用,或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2)我们会在一生中多次变换工作,从事不同的行业,要运用不同的技能;

3)工作进入某个组织的不同层级,适应和掌握的规则也会发生改变。
而我们大都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高考之后,还会遇到职场前的迷茫,职场中的攀爬前行,承受长大后的各种压力,遇到工作和家庭突如其来的问题。。。。。。
所以,外界环境和人生境遇会发生不断变化,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修炼自己的“内在稳定性”,以不变应万变——拥有成长型思维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故事,就让我很触动:
一位在东莞工作的农民工大叔,在东莞17年,其中12年都坚持去图书馆看书。
后来发生疫情,他找不到工作了,在回乡前,写信给图书馆: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幸好,图书馆也不曾忘记这位默默读书的大叔,它的答复是:
“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看到这里,我已红了眼眶。
但,故事还没结束。
后来,这位大叔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工作,不用再离开东莞,更不用作别依依不舍的图书馆了。
我想,大叔的学历肯定不高,大叔的年龄也并不年轻,但是他保持看书的习惯,这种成长的心已经渗透到他的语言里。
所以,不仅爱笑的女生有好运,保持成长的一颗心,必定也会带来好运。
而在我咨询的大量学员中,有些人工作多有建树,有些人却碌碌无为?有些人努力进取,有些人却浑浑噩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在乔·欧文的《成长型思维》书给出了答案:

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区分平凡和优秀的重要分水岭。
所以,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保持不断向上,学习成长的心。
而那些缺乏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满足当下,“吃老本”的停在舒适区;或认为即便学习了,也很难改变自己。
也就是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看看最近大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这群从90后到60后的女性,在舞台上迸发出超然的能量,激荡着每一位心中有梦的人。
我想这股力量就是:不断挑战,拥抱成长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在“打怪技巧”中提升,那么培养成长型思维,就是帮助我们“不断精进”的阶梯。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看待高考,就会说:
“我还不行,但我可以学”;
“我考得不好,但我可以再来“;
“考不上理想的本科,但是我未来可以读更好的研究生。”
那说到这里呢,如果你也陷入成长的迷茫,不知道该选什么方向,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三(减压三宝):利他主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说高考是一个人的战斗,那高考之后,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走进生活。
例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而每一段关系,都是在修炼我们。
所以,保持关系中的利他主义,才能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
但这个高,不是俯视他人,而是要修炼自己的高格局,懂得帮助他人、赋能他人。
说到这里啊,让我想到自己高中时的一个故事。
那时,同学们之间会互相讲题,有些男生很聪明,但不愿给其他同学讲,会嫌麻烦,浪费时间。
而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又是女生,同学来问我时,也不好拒绝,就一道道的帮大家讲题。
后来让我惊喜的是,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1)输出是最好的学习
把别人教会,才是检验自己是否掌握知识的标尺。
所以,这样的刻意练习教他人,其实也是请教我的同学,在帮我把这个知识点学习得更扎实。
2)懂得换位思考。
通过讲题,让我有意识的去想:
为什么会给这个已知条件、为什么要用这个思路方法?
当我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时,能帮助我更好的提升做题的认知,这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看问题要升维”了。
3)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有其关联性。
虽然那时候还不流行思维导图,但是通过讲题,帮助我建立了知识结构意识。
例如讲解一道题,不仅是这一题,还帮助我学会这一类题,同时能延展知识点,包括其他类型题目,帮助我进行梳理和总结。
现在想来,这些都是我在【利他】—帮助他人过程中,得到的正向反馈,对我今后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徐小平曾说:
利他和利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应该把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能。
所谓成功,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求,而利他精神发展到极致终究是成就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想想:
那些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人,无偿献血的人,坚守深山支教的人,冒着危险去疫区做志愿者的人,他们都有一颗利他的爱心;
不计报酬帮助别人,实现了最高境界的利己,同时也得到了人生价值的满足。
文章最后,将我很喜欢的,陪伴在我的电脑上数年的一句话送给考生们,就是汪国真老师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无论你是考生家长,还是亲历过高考,在人生赛道上奔跑的朋友,都希望你转发这篇文章,为这场疫情下的高考,为18岁的少年们加油!
让我们相信: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作者:媛媛老师是女性励志书作者,具有数理思维和管理思维的跨界行家,温柔且坚定,帮助你成为自己成长和个人发展的“摆渡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