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姓氏知多少
一、松滋有多少姓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历来官方对姓氏未作过详细统计,最权威的《松滋县志》(1986年版)在乡土姓氏条列举了210个姓,它们是:
孙毛董陈李,周朱叶邓匡。
赵余樊钟毕,司孟甘艾黄。
高田苏梅伍,宋吴万韩杨。
卢盛骆左尹,禹林姚邱汪。
雷曾肖娄许,何石吕席王。
祁文熊尤杜,颜夏查龙江。
曹辛严华孔,魏金关全姜。
胥温罗沈戴,蒋应易舒庞。
靳谢覃邹喻,胡斯丁蔡章。
殷钱贾支管,时乔别安郎。
刘鄢饶潘葛,黎柯范彭康。
权邵成虢厍,郭陆崔谈常。
鲁翟谭海马,桂詹廖顾方,
牛宁冯韦景,白蓝双施张。
袁晏任侯隗,蹇鲍庹史唐。
敖阎伊闵欧,郝柳仁和望。
裴揭笱镇薛,秦贺聂倪汤。
荣茅段陶俞,尚浦蔺路强。
滕冉郑岳卓,佘邬牟柴梁。
幸佃徐游粟。屈戈阮慕向。
程祝龚涂傅,皮卞帅申庄。
从这个列表可以看出,有一部分既有姓氏没有被列入,单姓如漆、部、呙、简、武、窦、赖、曲、包、於、干、乌、法、席、商、海、定、焦、安、光、淡、削、危、莫、索、闰、毋、锁、刀、刁、陕、友、柳、解、仲、冷、华、印、晏、匡、问、阳、蒙、晋、明、童、纪、卜等,复姓如上官、欧阳等等。保守估计,松滋的姓氏应不少于300之数。
二、松滋姓氏来源和分布
松滋姓氏之多,必定来源甚广。据民间所藏各姓家谱来看,都有从外地迁入的记述,且多为江左(江西)、江南(现江苏)、安徽地区,时间以元、明、清三代为最。
松滋地处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本是一个适合生存的所在,但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使松滋人口难以稳定增长。元至正八年(1352年),“暴雨,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淹没六十余里,死1500人。”天启七年(1650年),“春粮无收,饥民死无数,至谷熟,仅存壮年。”顺治九年(1652年),“大旱,斗米千钱,人民饿死过半。”“此后,康熙二年,大水,黄木坑堤溃,水流浮尸,旬月不绝;康熙九年,流虎口、杨润口堤溃,民多溺死。”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4—1679年)吴三桂盘踞松滋达六年之久,“肆行杀戮”。《松滋县志》(康熙本)旧序云:“松之为名城旧矣,在明末犹号佳胜。年来姚黄诸逆逼处兹土,民之戕于锋镝者十去其五六矣。皇清定鼎……指戈滇黔,……民之流于四方者十又去八九矣。”这就是当时松滋人口状况。为了补充人口,除了官方“湖广填四川”带来大批移民外,民间自发移民也从来没有停止。因此松滋大部分姓氏都由外而入,是典型的移民地区。
至于本土姓氏,已无从查考。《康熙字典》“镇”字条目中载:“唯湖北松滋有此姓”。据说出了举人镇美锦(松滋第四世祖)以后,才把镇姓列入《万姓谱》的。《镇氏家谱》又云:“镇氏是洪武三年( 1363年)由四川巴县峨眉山大栗树迁来松滋,远祖有谷玺公、谷玉公两人……”。看来镇姓也是个外来姓氏。
松滋姓氏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刘家场以刘、胡、杜三姓为多,斯家场以易、斯二姓为多,卸甲坪以覃姓为多,西斋以黄、杨二姓为多,杨林市的裴姓和伍姓、街河市的雷姓也不少,南海的厍姓更是特殊。凡地名带有“某家”字样的地方,都是某一姓氏聚族而居的所在。如黄家河、陈家场、吴家湾、张家山等等都与这些家族有关。
还有一些姓氏是在迁入松滋的过程中或定居以后改为其它姓氏的,如梅溪河梅姓祖先姓韩名再嗣、南海王姓祖先姓林名文清、杨林市裴姓祖先姓程名普禄等。某氏家谱中有奈姓,但无奈姓后人在世,不知是赖或耐或能(nài)姓的异写,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三、松滋十大姓
根据松滋人口数据库提供的资料,张姓人口为62578人,为松滋第一大姓。位居第二的是李姓,有51702人。第三至十位依次是:刘姓,49314人;王姓,36162人;周姓,35520人;陈姓,35469人;杨姓,33818人;胡姓,27125人;黄姓,26222人;赵姓,20768人。
上述十大姓人口总数为378678人,占全市总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65911人)的49.44%。
排名第11—20位的姓氏为:邓姓19665人;肖姓,16434人;覃姓,16073人;吴姓,14705人;罗姓,14387人;易姓,11839人;彭姓,10738人;郑姓,10569人;文姓,10007人;梅姓,9929人。
前20姓人口累计为513024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7%。
人口超过5000不足10000人的姓氏有:
邹姓,9857人;杜姓,9529人;熊姓,8996人;向姓,8894人;许姓,8720人;孙姓,8218人;谢姓,8138人;付姓,7406人;唐姓,7105人;曾姓,7054人;朱姓,6999人;裴姓,6927人;龚姓,6320人;徐姓,6155人;伍姓,6103人;卢姓,5522人;袁姓,5189人。
四、人口数量极少的姓氏
目前松滋还有一些姓氏人口极少。据不完全统计,人口数在50人以下的姓氏有:淡姓50人、纪姓44人、安姓41人、部姓41人、索姓38人、解姓37人、明姓34人、问姓33人、焦姓33人、席姓19人、印姓14人、光姓13人、卜姓13人、卫姓13人,冷姓13人、漆姓12人、曲姓12人、危姓11人、刁姓8人、蒙姓7人、窦姓6人、商姓6人、於姓5人、宫姓3人,干姓3人、法姓3人、定姓2人、锁姓2人、茅姓2人,友姓1人、俸姓1人、鲜于氏13人、上官氏8人、澹台氏1人。
这些姓氏来源复杂,大多是近代迁入松滋的。据《部氏族谱》介绍:“旧有记云,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则始于公,故奉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称部家大坟者是……”于是部氏在松滋繁衍生存下来。据澹台氏家人介绍,他们是由江陵迁入的,由一姓衍生了三姓,祖辈姓澹台,子辈简作澹姓,孙辈二人一姓台一姓澹台。再如南海本无曲姓,百十年前,河南一曲姓人家逃荒至此,遂定居下来。俸姓为少数民族姓氏,原籍在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至于危姓,在湖北考古事件中有这样记载:2012年谷城县公安部门从当地冷集镇尖角村古墓群文物盗窃案中查获一青铜壶,肚大颈长,两边有提环,壶上有盖,上面三只鸟形提钮,是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壶。这种壶在当时既是装水的实用器,也是礼器,楚国大夫以上贵族才能享受这种陪葬待遇。最珍贵的是,壶盖上清晰地刻着“危子曾自作铸壶”七个字。 “危”是姓氏,“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他说,有这样的礼器陪葬,还能够在礼器上刻铭文,更说明了墓主人身份高贵。这位姓“危”名“曾”的人应该是楚国大夫级贵族。这个青铜器的出土,表明楚国曾经存在过一个危氏家族。松滋11名危姓后裔应引以为自豪。
这些人口极少的姓氏,不管来自何处,但很快融入到松滋社会生活,为松滋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也将为未来的松滋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