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南郑疥疙洞遗址 探寻中国人类起源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西-东)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今年刚刚落幕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榜上有名。这是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早期现代人化石以及共生的小石片工业类型的石器,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被称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考古项目。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西-东)
疥疙洞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所在地的梁山及周边地区,在龙岗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北约3公里处。为弥补秦岭中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类型遗址发现的短板,考古工作人员从2017年以来,开展了针对这一导向的专项调查。同时,因遗址发现时,存在扰动、破坏、水淹等文物安全隐患,进行抢救性发掘。
疥疙洞遗址项目汇报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改课:“疥疙洞遗址的发掘,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联合完成。”
项目汇报人张改课和同事正在为出土遗物拍摄照片(左)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早期现代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演化自本土古人群,还是迁徙而来?一直备受关注。
疥疙洞遗址项目汇报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改课:“目前学术界主要有走出非洲学说和多地区进化学说,两种观点。走出非洲学说认为,现代人与直立人属于不同的物种,现代人起源于非洲,逐步扩散到全世界,并替代了其它地区的古人类。多地区进化学说认为,当今世界各地的人类,与原先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乃至更早的直立人,有着连续演化的关系。”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西北-东南)
疥疙洞的发掘以保护和抢救文物为出发点,以科学而精细化的方法为手段,发掘1平方米探方27个。考古队的成员囊括了考古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等多方面专家。发掘中,尤其关注不同文化层之间的人类活动“地面”信息。
考古人员在疥疙洞遗址开展调查工作
工作人员在进行光释光测年样品采集
疥疙洞遗址项目汇报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改课:“先发掘了两个探方,第四层发掘完之后就发现一个面,这个面就是说在清理的时候,很有层理结构。同时这个活动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出现一层一层一层的,形象的讲叫'油饼层’。”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和不断深入,在洞穴遗址中发现了关键性的证据。通过发掘、检测,得知疥疙洞遗址在大约10万年前开始,一直到1万年前期间,有古人类活动,发现各类遗物万余件。
疥疙洞遗址地层堆积(西-东)
疥疙洞遗址洞外区域遗物分布(第三期遗存)
根据地层关系、堆积特点及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处于5-3层的第三期遗存为古人类活动的繁盛期,绝对年代为距今约3-1.5万年。这一时段,不仅在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以及烧骨、动物化石等,还有各类石制品1500余件,主体属于华北小石片石器工业。而小石片石器工业是华北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由中国本土直立人创造的石器工业。
遗址原生地层出土人类牙齿化石
疥疙洞遗址出土石器
疥疙洞遗址项目汇报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改课:“人群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更替,而他用的工具也会有变化。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石器、骨器,跟他的文化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疥疙洞小石片石器这种系统的,这跟传统的认为是非洲和西欧那边早期现代人石器技术是不一样的。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第一中国境内特别是咱们秦岭地区,是这种小石片技术;第二个方面疥疙洞本身,人类的石器技术也是小石片技术。那就很可能,这是一个连续演化的结论。”
这一发现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南郑疥疙洞遗址项目负责人 王社江表示,这一项目的发掘工作,也具有国际意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南郑疥疙洞遗址项目负责人王社江:“旧石器学科是个世界性的学科,如果说局限在一个地方搞不清楚来龙去脉,必须站在更宏大的视野下。本身这个研究成果也是一个国际性意义的成果,整个大秦岭地区这个研究也是世界闻名的。”
疥疙洞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社江在发掘现场(左三)
记者:林   炎
编辑:拓紫云
责编:王渭征
监制:康乐群

转自公众号:听陕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