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80:北大学霸的“空心病”,危害性比抑郁症更甚!/挫折

                                挫 折
挫折: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导致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挫折情景:在有目的活动中,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和干扰,所呈现的状况和条件。
挫折认知:对挫折情景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挫折反应:个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空心病指内心空虚,感受不到别人,也感受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症状较抑郁症轻而不典型,抗抑郁治疗和生物治疗无效。
二,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觉所有的关系都是虚幻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清楚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需要维系在别人眼里的良好形象。常感辛苦而疲惫。
四,强烈的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他们并不想死,但又不知活着为何。
五,病程长,多是从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迷忙,多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空心病不是由挫折、创伤等负性问题引起。他们往往很优秀,生活的也不错,多是取得了很好成绩的学生,工作表现良好、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
对自我的焦虑,对生活意义的迷茫,虽然能获得现实的成就,但无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把追求分数高低、业绩好坏和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的意义,生活单纯而直接。
当发现分数高低、业绩好坏和别人的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变得迷茫,整颗心都会变得空洞。
北大一个入校时非常优秀的学生,第一学期成绩学院第一,但之前曾有过尝试自杀的经历。
此后四年的住院、吃药和咨询,用尽治疗手段,还是了无生趣,最后无奈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一个理科博士生,二年级就完2成了研究,但却反复尝试放弃生命。两次住院,用尽所有药物和电抽搐治疗。他出院时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就以为我抑郁好了。
据统计,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有30%多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多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要求活下去而已。
最极端的做法就是放弃自己。他们的疑惑多是从初中开始的,直到现在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2000年开始,每到寒暑假,大量的学生会来到精神病院咨询,主要有网瘾、焦虑、强迫、抑郁和失眠等。
中小学生自杀率不断上升,很多孩子没有等到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有自杀意念和行为了。
有些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都装了铁栅栏,以预防学生自杀。只有精神病院和监狱才是这样的。
相关研究显示,家长是中小学教师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约占百分之五十左右。
一切向分数看,忽视对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更会变本加厉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实施。这可能是教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空心病的孩子找不到找不到自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着。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每年成倍递增,危机干预也是成倍增加,因为孩子在进学校以前已经绝望了。
曾经有一个研究生因实验出错,导师让其纠正。他说,那就把我犯的错,重抄100遍吧。这明显是小学生的做法。
成绩越优秀,承担的学业等各方面压力越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每个人的智商、情商、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存在巨大差异,孩子只要做到尽力而为,就不要再逼了。否则不仅成不了人才,而且很可能为未来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
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分数和金钱,而是智慧、爱、创造力和幸福感,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