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齐,必有明衣,布(10-7)

本章讲关于斋戒的礼仪规定。中国古代,人们在祭祀或者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居,减少娱乐活动,表示对神灵、祖先、宾客的敬意,诚心致敬,称为“斋戒”。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
齐:同“斋”。
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前,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成。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中国古代,主要有三种情况需要斋戒:一是祭祀神灵;二是祭祀祖先;三是会见重要宾客。斋戒又分为“斋”和“戒”。“斋”即致斋,通常持续三天以上。三天之内,斋戒的人只能待在室内,忘掉一切欲望和杂念,不能有任何不纯洁的想法,保持清心寡欲、宁静安详。“戒”即散戒,通常维持至少七天时间。七天之内,可以在室外活动,但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也不能参加丧礼等,保持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斋戒前,要沐浴更衣,除掉身体和衣服上可能存在的汗臭等异味。斋戒期间,一是要戒掉一切荤腥和辛辣的食物,包括大葱、蒜以及韭菜等等,以免口腔残留“重口味”而致大不敬。二是已婚者不能同寝,内心始终保持对神灵、祖先、宾客的虔诚和尊敬。
《礼记·曲礼》:“齐戒以告鬼神。”《礼记·祭义》:“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易经·系辞》注:“洗心曰齐,防患曰戒。” 我国儒家自古亦有“斋戒”之说,“斋”字在古经传中与“齐”字通用,系取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义,这与佛教的“斋戒”有相似之处。如《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唐白居易《斋戒》诗云:“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后世渐渐少有盲目迷信神灵的现象,祭祀神灵的斋戒渐渐消失。但是,祭祀祖先、会见宾客这两种活动仍然长期存在,只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天天可以沐浴、更换衣服,祭祀祖先、会见宾客时就不再需要专门沐浴更衣了。祭祀、会客前不吃葱姜蒜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防止口中残留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祖先、宾客的不尊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礼仪。至于减少娱乐活动、夫妻不能同寝之类的规定,全凭个人自觉。斋戒这种礼仪就这样渐渐消失,只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下来的一些宗教信仰里还可以看到一些斋戒仪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