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风流·王氏家族
在遥远的东晋活跃着一个
颇具传奇色彩的名门贵族,
他们便是以“书圣”王羲之
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士族。
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断,
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
成一蔚然壮观的文化景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名副其实的王氏家族,
感受来自书法史上,
最风流的一家人的旷世才情吧!
宋 赵伯驹《兰亭修禊图》
王氏家族,可以远溯周秦,汉末时逐渐成为世家大族,至东晋,王氏家族已是赫赫有名的望族。琅琊王氏为东晋在江左立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导更是使王氏家族独霸东晋政坛数十年的关键人物,“王与马,共天下”,是当时局势的真实写照。王导死后,王氏家族的势力虽有所减弱,但是在此后的数百年仍是簪缨蝉联,冠冕不替。琅琊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流的世族,他们的家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其成员能够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识时务,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维护家族的利益。他们儒释道兼修,重视教育后人。他们家族的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从汉末直至隋唐甚至是宋代,绵延数百年不止。
琅琊王氏家族信奉天师道,在其影响下,子弟们多信五斗米教。“之”是天师道信仰的符号,琅琊王氏王舒、王旷、王廙、王彬的子嗣多以“之”字来命名,这也是他们世代信奉道教一个的有力证据。
本文所涉王氏主要关系图
东晋末年,王家跟随司马睿举族南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南方,不仅改善了南方文化落后的现象,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向江南地区的传播及保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朝时朝代更替频繁,包括王氏在内的士人北归,对当时正处于向封建化转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无疑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对消弥南北地域隔阂和对立情绪,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为唐宋文化的繁荣打下基础,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羲之(303年~361年)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堂伯父——王导(276年~339年)
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王导从小有远见,才智出众,度量宏大。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惊奇地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
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历史上王导的政治成就更为人称道一些,他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历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等职,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羲之堂伯父——王敦(266年~324年)
王敦,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出任青扬二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拥戴晋元帝继位。东晋建立后,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册封汉安县侯。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晋元帝以北讨后赵为名,将刘隗、戴渊外放领军,防御王敦。永昌元年(322年),以诛杀刘隗为名,发动叛乱,攻破建康,诛除异己,自领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再次进攻建康,病逝于军中,享年五十九岁。叛乱平定后,剖棺戮尸。
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将王敦的书法列为第三等,归入“名迹具显者一十九人”,并称其草书为第四。(《书议》、《书估》)北宋《宣和书谱》称其“喜颠草”、“以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元代盛熙明则在《法书考》中列其书法为中品。宋代《淳化阁帖》中录有其草书《蜡节帖》。
王羲之堂叔父——王邃
王邃,字处重,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光禄大夫王览之孙,侍御史王会之子。
王邃与琅邪王氏家族南迁后,曾于东晋任中领军。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于江州举兵,进攻建康,晋元帝加王邃任尚书右仆射。一个月后,朝廷兵败。王敦攻陷建康,掌握朝政,将王邃出任下邳内史。同年十月,王敦又升下邳内史王邃为征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守淮阴。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后赵君主石勒攻陷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南),徐州刺史卞敦与王邃退守保卫盱眙。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得知王敦打算进攻建康并篡夺帝位,于是积极准备抵抗,其中征召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邃与豫州刺史祖约等人入卫建康。其后事迹不详。
书法作品有《张丞帖》,又名《婚事帖》。尤为书法界所知,流传至今,布置婉媚,结构有法。
王羲之堂叔父——王廙(276年~322年)
王廙(yì),字世将。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
西晋末年大乱,王氏家族协助司马睿南迁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此时功劳最大的是王导和王敦。但实际上,在王导兄弟名声鹊起之前,更有声望的是他们的一对堂弟,王旷和王廙。
王旷就是王羲之的父亲。他们哥俩之所以得势,因为他们和晋元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王旷比皇帝大,王廙比皇帝小。可惜在公元三世纪末的战乱中,王旷战败失踪,王廙势单力孤,渐渐被王导兄弟抢了风头。
父亲王旷出事后,七八岁的王羲之运气还是不错的,他不仅有叔伯大爷王导托着,更有表叔晋元帝照顾。叔叔王廙尽管势力一般,但也一直没断了官做,加之此人才华横溢,不仅书画皆能,而且还会写文章,玩音乐,因此对王羲之这个有才的侄子更是喜爱得了不得。
王廙这个人其实是不大适合当官的,但凡多才多艺的人有的毛病,他都有。一是优柔寡断,二是恃才傲物。据说,王廙对待他不喜欢的人,轻则爱理不理,重则破口大骂,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不过,因为太有才。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比如王僧虔就说,自建立东晋,王羲之以前,书画以王廙为最。“最”到什么程度呢,晋明帝跟他学画,王羲之跟他学书,王羲之法,就是王廙法。
王羲之的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但卫夫人是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因为王羲之后来还师从其叔父王廙,南朝王僧虔《论书》和梁庾肩吾的《书品》都有王羲之师事王廙的记载。王廙是东晋早期书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仅擅长正书,还兼善行书、草书、飞白书,技能比卫夫人全面。王羲之师从王廙,书法的学习内容应该更为广泛,可以更好的继承其王家的技法技巧。
王羲之堂兄弟——王恬(314年~349年)
王恬,字敬豫,王导次子。
王羲之堂兄弟——王洽(323年~358年)
王洽,字敬和,王导第三子。众书通善,尤能隶行,在王导的诸子中声名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与荀羡“俱有美称”,并为晋穆帝所重。
王洽自幼聪慧好学,不舍昼夜。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尤在书学方面,他能够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尤善隶、行。他的从兄王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张怀瓘《书断》)虽为溢美,但也说明了王洽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王洽书兼众法,尤善行草。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为时人所仿效、赞赏。这是他在书法艺术革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贡献。与他的从兄王羲之一起,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纪元。
王羲之堂兄弟——王劭
王劭,字敬伦,王导第五子,历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劭美姿容,有风操,虽家人近习,未尝见其坠替之容。桓温甚器之。王劭习草书,《述书赋》载“(王导)有子敬伦,迹存目验。以古窥今,调涉浮艳。尚期羽翼鸿渐,芝兰香染。”
王羲之堂兄弟——王荟
王荟,字敬父,王导第六子。善书,书法笔锋挺秀,与其恬虚守清、不竟荣利的人品相近。王荟擅长草书,在庾肩吾《书品》中与谢灵运、萧思话等并被评为下之上,称“并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今有《疖肿帖》及《翁尊体帖》摹本传世。
王羲之夫人——郗璇
王羲之的妻子名璇,字子房,太尉郗鉴家中的掌上明珠。这位奇女子书法卓然独秀,空灵飘逸,被称为“女中笔仙”。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与王羲之结为夫妻,虽然是父母之命,但有一段佳话传颂至今。
王羲之夫人郗璇墓识
郗鉴与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交好,世交联姻。郗家派人去王家探听风声,目测女婿人选时。其他王家子弟,都穿戴上最华丽的衣饰,展示翩翩风度,急于在相亲中胜出。可惟独一位青年人泰然袒腹倚卧,不修边幅,一派率真,怡然自得地一手吃胡饼,一手扇扇子,这人便是王羲之!
郗鉴因王羲之不矫揉造作、超凡脱俗的品格,便选了他做女婿。婚后小两口幸福如在天堂,每当王羲之陪伴郗璇闲步于建康城时,满城花树尽失颜色。玉树临风的夫妇,琴瑟和鸣,精神相契。郗璇为王羲之培育了八个子女,各个才貌双全。王羲之寿命不长,但妻子却享有九十多岁的高龄。
王羲之长子——王玄之
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长子, 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永和九年,暮春之晨,会嵇之阴,王羲之写下惊世名作《兰亭序》,这次雅集他除了邀请朋友,特地带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内,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并有帖传世。
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王凝之曾在《兰亭集》里留下:“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细缊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的句子。其妻为谢道韫,著名才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诗人,谢道韫嫁到了王家之后,一次,小叔子王献之舌战群儒,终于力不能敌。这个时候,还是坐在青绫幕幛之后的谢道韫,引经据典地救了他,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讲的就是她。
王凝之的此帖笔法以清劲为主,开篇时稳健时迟缓,中后篇用笔速度较快,笔画也变得活跃跳荡。
王羲之三子——王涣之
三子王涣之,自幼向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书。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涣之参加了传誉千古的兰亭聚会,留有兰亭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王羲之四子——王肃之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其在兰亭集会上所作兰亭诗:“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欢赏竹,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其书法有“徽之得其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
王羲之六子——王操之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
王羲之七子——王献之
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有人评价他的“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回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若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重外孙——谢灵运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有一外孙为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在这种家风环境的熏染下,他与生俱来就有“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的襟怀。但朝代更迭,时势变迁,仕途蹭蹬,又使“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傲世自负的他失望至极,“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借优游山水来摆脱人生的失意和悲苦。
王羲之堂侄——王珣(王洽之子)
王珣(349年~400年),字元琳 ,小字法护 ,东晋大臣、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文中伯远是王羲之长子王玄之,二人平辈)。
王羲之堂侄——王珉(王洽之子)
王珉(351年~388年),字季琰,小字僧弥。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赠太常。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秦,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献之)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欲度骅骝前。”
王羲之堂侄——王廞(王荟之子)
王廞(xīn),字伯舆,中国东晋后期政治人物、书法家,王导之孙,王荟之子。
王羲之族孙——羊欣 (370-442)
羊欣,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泰山郡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有一句俗话说:“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意思是说,买王献之的字没买到,买到羊欣的字,也是一件幸事,隐然可与王献之同列。
王羲之族孙——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
王僧虔,为王羲之五世孙,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叹说:“不仅仅是笔迹超过子敬(王献之),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以上。”王僧虔与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大书法家。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慈《栢酒帖》
王慈《汝比帖》
王志《喉痛帖》
王羲之族孙——智永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他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专供练字,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长达20年,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并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几可视为教科书,其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琅琊王氏是两晋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世家,王氏子弟往往一身兼善数艺,他们在不同方向和层面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比拟。有关王氏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几乎所有的文化史及书法史在论及书法时都势必论及代表书法最高成就的、被誉为“书圣”的琅琊“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武则天执政时,琅琊王氏的后人王导十一世孙王方庆曾将家族世代相传的书法作品,悉数进献朝廷,双钩填廓集结成册为今传《万岁通天帖》。琅琊王家从东晋的王导一直到唐初的王褒,300余年间,书法家风代代相传。相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卷《万岁通天帖》在历史上曾遭两次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真赏斋大火;另一次是清乾隆时期乾清宫大火,今犹存火烧痕迹。千年文物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在这部残书中,王氏家族自王导至南朝梁时的王褒共28人的书迹,仅存四分之一,大多数已经失传。现代传下来的《万岁通天帖》中收入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荟、王慈、王志7人书翰十通,故世又称《唐摹王右军家书集》,因此帖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据王方庆所进真迹为蓝本,用双钩填廓法精心摹之以留内府,故称《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据《旧唐书》记载分三组:羲之为一卷,是一组;导至褒为一组,分几卷不详;献之以下 20 人为一组,分几卷不详。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卷,为清代御府旧藏,此帖高 26.3 厘米,长 253.8 厘米,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一卷中收存的分别是:
王羲之:《姨母》《初月》
王荟:《席肿》《翁尊》
王徽之:《新月》
王献之:《廿九日》
王僧虔:《太子舍人》
王慈:《柏酒》《汝比》
王志:《喉痛》
琅琊王氏一族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可以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稳固不衰长达几百年,主要是因为其家族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具有家族特有的门风。通过家族教育的方式,让家族文化经久不坠,如钱穆先生指出:“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无外乎两条要求,一是希望能有孝悌之内在品质,这是属于家传中的优良品德;另一个是希望能有博览经籍史书的内在文化修养,这是家传中家学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也是家学教育中所期待得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