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未来就在哪里

设想一下一个场景:
一个周末的傍晚,一位家长工作累了一天,回家看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而是在玩手机打游戏。
现在来问一个问题。
你一定会以为我要问:“如果你是那位家长,你将会怎么做?”
但是,我现在不问这个问题,我想换一个角度。我想问:如果你是这个家长,此时,你的关注点在哪里?
或者,更准确一点:你大脑思维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比你想的那个问题更加深入或根本,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受着意识支配的。
有的家长会回答:“我关注的是他为什么不做作业而打游戏。”这个问题会让家长感到崩溃。
也有的家长回答:“我在想如何惩罚教训他,才能让他以后不再这样贪玩。”这个问题会导致家庭暴力。
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
其实,也不能简单用正确与否来评判,我想说的是,一个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家长,他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这样的行为属于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孩子成长?
很显然,这两类答案的不同,会导致家长与孩子接下来的互动出现明显的差异,长此以往,这种差别将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接下来的分析会让我们明白我为什么这样说。
我知道有的家长做不到后者,如果都能做到的话,我就没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未来。
当家长遇到孩子出现类似上述不良表现时,一般会有两类关注点:
一类就是关注如何惩罚孩子,因为我们信奉让孩子受到伤害(肉体或精神)后,他才能记住该怎么做。家长的理由言之凿凿——不打得他长点记性,他还会再犯。
实际上,这孩子记住的,更多可能是下一次如何才能不让你发现,也许记住的伤害,而不是如何改正,即使暂时会改正,和伤害相比也得不偿失,这个问题不需要再论证了,我写过太多这样的文章了。
另一类是关注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且是让孩子自己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当然,家长应该启发诱导孩子来进行思考与判断。
这两类关注点的区别关键在哪呢?
说出来平淡无奇,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关注于让孩子不做什么或怎么做是不行的;另一个是关注孩子应该做什么和到底怎么做。
第一类的孩子属于被动(往往抗拒)接受者,第二类的孩子是有力量的主动参与者。
前者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不能舍弃作业而玩游戏,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应该做大人要求你做的事情。后者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我今后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把精力用到学习和成长上。
当我们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时,就会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营造出与惩罚大不相同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思维方式和孩子的思维方式都会随着关注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而如果我们关注如何惩罚孩子,那么,孩子与我们之间就会出现权力斗争,家长与孩子的焦点就在于讨价还价上,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则被搁置在一边,无人问津。
当然,有的家长认为,惩罚孩子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其实,这真的不一样,后者关注的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后者的让孩子为错误付出代价。或者简单来说,一个是帮人,一个是伤人。
前者关注点的改变,是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前提的,也是尊重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需要。
当我们作为家长的关注点一直向好的方向改变下去,孩子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有能量去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无论以后他遇到什么问题,包括挫折、困难和不公正待遇,他想的不是去抱怨或惩罚他人,而是想办法去妥善解决,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因为,从小到大长期以来的训练让他有了这个信心和能力。
而经常因为做错事而受惩罚的孩子,他遇到失败会继续惩罚责备自己,或者惩罚别人,因为他从父母那里学会的就是这个。他会痛恨自己的无能,也会痛恨他人对自己做出的不良行为。
那些步入社会,与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小时候被家长错误的管教方式造就的。而一个学会了努力去寻找办法的孩子,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家长的关注点在哪,孩子未来就在哪。
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