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细节之美丨美人靠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寻常而特别的构件—美人靠。
司空见惯,所以寻常。民居,园林,乃至一些公共场所,都有它的身影。它很特别,作为一种别具匠心的设计,集美观和实用于一身,既是建筑构件,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承担了家具的功能,让人能够倚坐休息,还给建筑的外观加了分,使其富于变化、更耐看。在全世界的建筑中,这样的例子都不多见。
这就是美人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种带靠栏的长凳。
美人靠常见于园林建筑中的厅、轩、亭、阁,一些传统民居中也能见到它。谁都知道它,只是未必叫得出它的名字。
民间传说,美人靠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与西施趴在栅栏上观赏池中的游鱼,差点儿一头栽进水里,夫差(另有说法是西施)冥思苦想,有了好主意,命工匠在池塘边建造了这种带靠栏的长凳,西施常常坐在那里,白衣胜雪,长发飘飘……由此得名美人靠,也叫吴王靠。
听起来很美好,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不愿意去深究,也经不起推敲——在史籍中,无论正史野史,都找不到关于此事的半点相关记载,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浪漫的名字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历史应该不超过100年。
不过,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不论大小,临水的亭榭几乎必定设有美人靠,以便人们坐在那儿观景或休息,对照美人靠的传说,也算无巧不成书。
除了吴王靠之外,美人靠还有廊椅、飞来椅等别称,因其探出的靠栏外形酷似鹅略带弯曲的脖子,又称鹅颈椅。当然这种样式并不是模仿鹅脖子,而是根据人体脊椎的特点设计的,也就是所谓的“人体工程学”,人端坐于这样的椅子上,后背和靠栏完全贴合,感觉会很舒服。
在史籍中,美人靠和吴王靠都是子虚乌有,飞来椅、鹅颈椅等别称也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不过,美人靠悠久的历史不容置疑,宋元时期的界画中就有它的影子了。(界画的简史可参考此前的推文《多少消失的古建筑,其实都活在界画中》)
明代画家仇英的界画名作《汉宫春晓图》中有两处表现美人靠的画面:下图左,一名宫女将小孩置于美人靠的长凳上,似乎正要将他抱起交给另一名宫女;下图右,一名宫女坐在美人靠上若有所思。
那么问题来了,美人靠古时叫什么呢?叫栏,或栏杆。《营造法式》中说:“栏杆常装于走廊两柱之间,以代藩屏,或地坪窗、合窗之下,以代半墙。”
换句话说,美人靠也算是一种栏杆,是栏杆的变形和衍生。具体而言,需要装栏杆的地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成栏杆,不嫌麻烦可以做成更美观、有功用的廊凳(长凳),在廊凳的基础上再加靠栏,就成了美人靠。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成栏杆。
也可以做成廊凳。
在廊凳的基础上再加靠栏,就成了美人靠。
中国古代的游吟诗人们似乎对栏杆情有独钟。垂花、雀替、挂落、抱鼓、柱式、斗拱……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大把构件,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栏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栏杆不是最复杂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栏杆也不是最突出的;
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中,恐怕没有哪一种构件能够和栏杆相媲美,引唐宋文人尽折腰。
诗仙李白“沉香亭北倚栏杆”,杜甫“明年谁此凭栏杆”,连造反的黄巢都“独倚危 栏看落晖”,才子柳永“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才女李清照“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最动人的当数后主李煜那首《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它堪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文艺的构件”。
“高墙小井”的徽州民居中常见美人靠,一般设在顶楼朝向天井的一侧。按照旧时风俗,待字闺中的年轻女子绝不宜抛头露面,百无聊赖之际,她们时常坐在天井边的椅子上仰望头顶那一片天空,目送掠过的白云或飞鸟远去—— 这很有可能是美人靠这个浪漫名字真正的渊源。
江南水乡,到处小桥流水人家,很多临水的酒家茶肆饭馆都在溪河边设置美人靠,好让来往的客人歇歇脚,对生意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发达的旅游业让这种做法在江南地区的各个古城古镇里蔚然成风。
中国的传统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追求的既不是宏大,也不是奢华,而是优雅和精致,通过曲曲折折 、柳暗花明的变化来营造引人入胜的空间体验,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之下,身姿曼妙的美人靠当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因而成为园林建筑中的常客,回廊、亭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说起园林,大家就容易想到苏州。在千年古城苏州,连公交车站都是古香古色、照着苏州园林的风格建造的,建成后好评如潮,外地游客更是对它赞不绝口。而苏州的公交车站,候车座椅就设计成了美人靠。
美人靠并非中原建筑所独有,少数民族也大量借鉴和使用这种巧妙的建筑构件。
主要居住在贵州、 广西、湖南三省区交界处的侗族特别擅长建造木构建筑,当地俗话说“侗家有三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其中的鼓楼、花桥都是很有特点的木构建筑,鼓楼下和花桥上往往设有美人靠,侗族人习惯于聚在这里打发闲暇时光,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或许还会来上一曲世代流传的侗歌。
苗族人对美人靠的青睐更甚于侗族人,在千里苗疆,美人靠几乎是苗族人家的标配。
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通常是三层结构,底层养猪养牛,二层住人,三层堆放杂物,而美人靠一般设在二楼堂屋或堂屋的外廊,采光好、日照足的那一面。
苗族也有建造廊桥的习惯,侗族人管廊桥叫花桥,而苗族是叫风雨桥。这是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风雨桥和桥上的美人靠。
在苗族人(特别是苗族女人)的日常生活里,美人靠是居家活动的中心,聊天说笑、缝缝补补、梳妆打扮乃至择菜淘米都在这里,也就少不了妙龄女子的倩影,每当这时,美人靠才是名副其实的美人靠 。
(0)

相关推荐

  • 游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体验苗寨风情,吃苗家长桌宴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它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旅游大巴只能停在寨外 ...

  • 传统建筑丨亭台轩榭

    第 146 期 亭 亭,是园林中供人休息.避雨的地方,一般体积小巧,造型别致,且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亭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 兰亭 牡丹 ...

  • 中国古建细节之美——美人靠

    美人靠,旧时栏杆中很特殊的一种 栏杆是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辅助结构,各种各样花式繁多.做工精细的栏杆,以及它包含的韵味,构成了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栏杆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就是"美人靠" ...

  • 京都古建细节图100张,匠心之美!

    京都古建细节图100张,匠心之美! 古代艺术 如果说东京是日本的心脏,那么京都可以说是日本的灵魂,这座城市凝结着超过1200年的历史,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自身传统的结合,让这座城市随时随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

  • 古建之美丨 风回小院,翠掩朱门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古建之美  朱 门  ▼ 古时漆成红色的王侯贵族的府邸大门 在封建社会里,大户人家都爱用朱红色大门,在宫廷建筑上多用红色.黄色,因为红.黄色有富丽华美之感,而民间的建筑多用青砖.灰瓦 ...

  • 古建筑细节之美——脊兽

    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安放在屋顶的脊兽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 ...

  • 节气之美丨立夏:初夏尤清和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 夏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万物至此皆已长大 1 节气由来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时节的正式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 ...

  • 图库秒变私人影像馆,杂志化布局尽显图片之美丨EMUI 11亮点功能全解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手机拍照记录生活,定格美好瞬间. 然而,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小烦恼--打开图库密密麻麻的相册平铺直现,封面照片系统随机抓取,总显得美中不足:想要制作一个长拼图或者Vlog,有 ...

  • 古建中的美——门(三)

    门(三) 古建中的美 在介绍大门的种类前小编这期先和大家说说门上的各种装饰部件,在大门上有木.石.砖等各种雕刻和彩画,在大门外有门枕和抱鼓石,在大门上有铺首和门钹,在大门上还有门簪.门钉和门环,门后的 ...

  • 走进山谷里,清风拂面,环顾四周,山美水美人更美

    走进山谷里,清风拂面,环顾四周,山美水美人更美

  • 花美靓美人

    花美靓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