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吴聪:大一“翻转课堂”为何受抵触
关键词:大一;翻转课堂;抵触(理想;能力;师资;意识;时间)
摘 要:翻转课堂强调问题性和自助性探索学习,在理念层面趋于完美。但大一新生面对翻转课堂常常会产生抵触情绪。首先是能力性抵触,大一学生因为能力有限、求知低欲、趋易避难而鄙视“翻转课堂”;其次是师资性抵触,大一学生因为怀疑教师的情商和交流组织能力而歧视“翻转课堂”;再次是意识性抵触,大一学生因为自主性仍然受抑制且缺乏深度学习意识而轻视“翻转课堂”;最后是时间性抵触,大一学生因为课业繁重、社团活动众多、时间急缺而仇视“翻转课堂”。(210字)
一、理想:翻转课堂因强调问题性自助性探索学习而理念完美
翻转课堂这一授课方式,想必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有所了解又或是亲身经历。在百度词条上,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倘若我们仅仅把目光锁定在这一解释上,翻转课堂似乎是完美的。可是,在中国大学制度之下,翻转课堂这一授课方式真的值得被吹捧吗?
二、能力:大一因能力有限求知低欲趋易避难而鄙视“翻转课堂”
倘若从学生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自主学习课堂内容,并且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甚至是讲授课程内容?作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是否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是否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并具备了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
三、师资:大一因怀疑教师情商和交流组织能力而歧视“翻转课堂”
这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同样很高。毋庸置疑,中国大学的教授们是经历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的人才,每一个老师都拥有着海量的知识储备。但是翻转课堂不是传统教学的灌输式课堂,这还考验了教授们的情商和交流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和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不伤害学生自信心的情况下补充与纠正他们的错误?除此之外,还有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心理的理解,对于知识的总结与提炼。一堂高质量的翻转课堂,是学生和老师们的头脑风暴。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真的有那么多精力去承担这些吗?
四、意识:大一因自主性抑制缺乏深度学习意识而轻视“翻转课堂”
我们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弊端同样成为翻转课堂发挥其最大作用的拦路虎。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是没有自主性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意义上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依赖的变量。而在中国,实际教育方式却是相反的。我们必须听令于父母长辈,我们按照家长和老师给我们的学习规划和清单进行学习,否则就是不乖,不听话,甚至是不孝。从道德观念性看来这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上大大的遏制了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在这种压制下长大,考上大学的中国学生,似乎理所当然的失去了课外深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五、时间:大一因课业繁重社团活动众多时间急缺而仇视“翻转课堂”
中国大学的排课制度,也延续了中国教育缺少自主性的特征。倘若用我自己的课表做例子,我们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到六个小时。我们并不像欧美国家的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多,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来说略显捉襟见肘。并且在人数众多的中国大学课堂,翻转课堂的差异化教学是那么的难以推进。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思路是先进的,但也是超前的。翻转课堂的大规模实现,在中国始终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