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善用澳门机遇
孙中山善用澳门机遇
■ Text 文/ 陈树荣
今年11 月12 日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40 周年。澳门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也有多项活动纪念孙中山,尤其是在“世遗”名胜大三巴牌坊前举办的“孙中山与澳门” 大型图片展,更展示孙中山与澳门的机遇情缘。
|
||
|
孙中山早期的活动,包括医疗活动、社会活动、革命活动等,大都善用澳门机遇,得以顺利开展,成效显著。
父当鞋匠 与澳结缘
1866 年11 月12 日,孙中山诞生在中山市翠亨村。父亲孙达成是澳门居民,在澳门闹市内著名的板樟堂街开一间鞋铺,当鞋匠十多年,积累了为结婚用的“老婆本”,三十多岁才回家乡翠亨娶老婆(当时是很晚婚了)。至咸丰四年,生下长子孙眉,几年后,又生下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12 年后才生下了孙中山。孙中山比孙眉小12 岁,都在牛年出生,有一股“牛脾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孙中山故乡翠亨村,距离澳门只有四十公里,不少乡亲常往来澳门与翠亨之间,加上父亲在澳门工作,小时候的孙中山,亦随家人往返两地,常听到有关澳门的人和事,少年孙中山早就与澳门结缘。其后的几十年间,更与澳门渊缘深厚。孙中山利用澳门安全、靠近家乡的特点,使之成为不少亲友的安家安老之地。孙中山的兄、嫂、两个女儿、两位夫人以及一个女婿,都在澳门终老或病逝。
少年孙文 取澳出洋
1879 年,孙中山13 岁,他的哥哥孙眉,派人往家乡招募劳工,在澳门租船运往美国檀香山,孙中山母亲带着少年孙中山,顺道搭船出洋。
孙眉18 岁时,其舅父和婶母把他从故乡带到檀香山做雇工,利用传统农耕方法获取收益,获雇主慷慨赠给一点土地,依法向当地政府申请领地开垦农场,取得显著成绩,夏威夷政府特许孙眉多招华工垦殖。
孙眉于1878 年回乡,迎娶崖口乡谭氏为妻,同时招工百人赴檀,翌年在澳门租 “格兰诺”号英国轮船运载。孙中山母亲见船泊澳门,便因利乘便,带着少年孙中山随船赴檀香山。孙中山首次出洋,澳门是起点。
孙中山对首次离乡往澳门出洋印象极深,于1896 年30 岁生日之时,在写给友人翟理斯的信中忆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由穗返澳 悬壶济世
澳门是孙中山大学毕业后参与社会工作的首站,而第一个工作地点,往往令人毕生难忘,是人生的重要瞬间。
孙中山的首个工作机遇,为何会落在澳门?原因有二:一是经穗(广州)遇阻而折回;二是应澳门绅商邀请。
光绪十八年秋(1892 年9 月),孙中山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学堂,与同学江英华一起,受恩师、英人康德黎托港督推荐赴京。其时,康德黎恳请港督支持,港督罗便臣驰书英驻北京公使,冀英公使推荐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后被李氏接纳,“可以至京侯缺”,每人月俸暂为50 元,授予“钦命五品军牌”。
以初出茅庐之士,竟能获推荐于名臣李鸿章得月薪五十元之“钦命五品军牌”,这无疑是甚为悠哉悠哉的良好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孙中山与江英华实时起程,往京侯缺。可是,在其赴穗后,即“请英使转商总督德寿领牌然后晋京”,岂料被“德寿总督诸多为难,要求孙中山二人,填写三代履历等等,方准领得”。孙中山一怒之下,便拒晋京任职。
赴澳逢机 应邀行医
如此良好机遇失去,未免令人可惜,然而,却引发另一更大机遇,那是引发革命的机遇。其情况如江英华医师所忆述:“总理(指孙中山)气怒而返港,余亦劝其莫轻易进京,以免身危,遂不果。自是总理逾不满于清吏,而革命之心亦益决。此事外人知之者绝鲜,总理亦不喜对人言。总理旋至澳门开设中西药局,后移广州密谋革命。”
至于应邀来澳悬壶济世,那是抓住了“澳绅邀请”的另一重要机遇。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术的五年间,常利用寒暑假期和其他节、假日来往于港、澳和翠亨乡间,常为澳门绅商治病。澳绅曹子基、何穗田等家人久患痼疾,经孙中山诊治后,药到病除,迅速痊愈,令众人叹为神奇。待孙中山大学西医毕业后,曹、何与港商陈赓虞等,集资筹设药局,力邀孙中山参加。
此外,孙中山先生亦看到,澳门华商兴办的镜湖医院是有作为、有创意之组织,能给予西医西药发展以良好机遇。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记》中曾自述:“阅五年而毕业,得医学学位文凭……时在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二年,余人卜居于珠江口之澳门,以医为业。”
提倡西医 始自澳门
澳门开埠几百年,长期华洋混集。中西文化融汇,彰显“两先”,既得风气之先,亦敢领风气之先。
同治十年(1871 年),由澳门华人创办的镜湖医院,本是当年南中国颇具规模的中医院,设备完善,机制先进,可惜尚未能兼设西医。
孙中山抓住了澳门具“两先”的机遇,在华人社会竭力提倡西医,亦是“自澳门始”。
为了一改“对于西医从未有正式提倡”的习惯和一向只使用中医中药的传统,孙中山首先提出镜湖医院应兼用西医,得到了镜湖医院值理会的同意和支持。
中医中药,素不分家,而西医西药,都可分家。当年创办镜湖医院,既有中医中药,甚至有中医的手术部、住院部,但却无西医,亦无西药。
孙中山吸取欧美经验,结合澳门机遇,提出了“自愿赠医”、“西药赠送”的办法。他向镜湖医院借两大笔款项,用于在草堆街开设“中西药局”,由他在镜湖医院以西医义诊,然后到他开创的“中西药局”领取西药。
中西圣药 分配成方
孙中山澳门行医,成为澳门首位华人男西医,而澳门首位华人女西医是余美德。澳门华人社会,一向重视中医中药,对于西医西药不甚习惯。由葡人开设的“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6 世纪中叶,是中国土地上第一间西药西医院。虽然葡人、英人等外国人在澳门开设多间西医诊所,其中政府开设的山顶医院,仅比镜湖医院晚开办三年。但使用西医西药的华人仍不广泛。
孙中山为提倡西医西药,抓住了在镜湖开设西医赠诊和自筹自办了“中西药局”这样难得的机遇,在“中西药局”兼卖中西药。孙中山在中文周刊《镜海丛报》中,于1893 年7 月起连续刊登多期以下广告:
“本局请拣选中西地道良药,各按中西制法分配成方。中药则膏丹丸散,色色俱备,并择上品药料,监工督制……中西各药,取价从廉,己于十七日开市。中西药局谨启。”
由此可见,孙中山开设的“中西药局”,开澳门中西药兼售中之先河。孙中山不仅重视中西药的消费、使用,亦重视中西医合壁,在其居澳行医期间,与比他大24 岁的中国名人郑观应来往甚为密切,两人乐于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机遇,力促中西医合璧,同谋创新医学的发展。
中西合璧 造福贫黎
孙中山不仅重视研究和实践中西医结合,而且很重视西医手术的示范,在镜湖医院特设手术室。孙中山给病人动手术时,楼下摆设一张手术床,允许镜湖医院的华人会董站在环型二楼四周凭栏鸟瞰,情景动人、有趣,吸引不少华人会董观看。
从未见过西医手术的镜湖会董,出于好奇心,不轻易放弃如此一睹西医手术的机遇,纷纷前来观看。而孙中山亦利用了会董想开眼界汹涌前来观赏的机遇,获得更多人对推广西医医术的同情和支持。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的名字叫孙逸仙,他将自己开办的医疗诊所,定名为孙医馆,在《镜海丛报》上刊登的《中西药圣》广告,署名为“孙医生”。“孙医生”的广告愈来愈多,“孙医生”的名气愈来愈响,不少澳门人逐渐知道澳门有个著名的“孙医生”,医术高明,热心公益,救助贫黎。1893 年7 月18 日《镜海丛报》创刊号,便刊登了六段颂扬孙中山治病奇效的新闻,誉美名为“镜湖耀彩”。其一,刊于第五页的《本澳新闻》专栏:
“陈宇,香山人,61 岁,患沙麻8 年矣,辛楚殊常,顷在医院为孙医生割治,旬日便愈精健倍。昔又西洋妇某,胎产不下,延孙治之,母子皆全……又港之安抚署书写人尤其陈,患血症多年不逾,华医束手,亲造孙医生求治,一月奏效。”
上述“奇效”病例,足见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医术精湛,远近驰名。
善用报纸 以广招徕
“孙医生”英名远播,“孙医馆”名扬四海。这不仅因为孙中山的真才实学,医术高明,也因为孙中山善用报纸,以广招徕生意的本事。
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时,便与年轻好友陈少白、尤烈、杨鹤龄,结下深厚情谊。四人志同道合,在港、澳两地,高谈革命,大放厥词,针砭时弊,议论朝纲,时人就以“四大寇”呼之。其中,杨鹤龄在澳门水坑尾巷14 号的住宅,乃是重要的“论坛”讲台,美其名为“杨四寇堂”,孙中山常偕革命党人,往来其间,运械装弹,筹谋反清,“杨四寇堂”为其提供了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
孙中山善抓“新闻纸”(时人对报纸的亲切称谓)作为广开言路、抨击时弊的重要阵地。
有一次,孙中山刚从乡间返澳,澳门发生一起凶杀案,孙及时赶到现场,抢救伤者。孙中山这样的见义勇为、及时抢救被害人的事迹,在当年的澳门影响尤深。当时的报纸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段新闻。此新闻也成为研究孙中山澳门行医活动的宝贵资料,以往的史料鲜有提及。
孙中山与《镜海丛报》社长、葡人飞南弟很早结下深厚友谊,以至《镜海丛报》多刊有关孙中山的新闻及广告,给孙中山提供不少机遇,让孙中山在澳门声名大噪,人气急升。
人缘也会结成重要机遇。1895 年重阳节首次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落难澳门,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友葡人飞南弟救助,飞南弟确也尽“老友”之谊,及时伸出救援之手,采取紧急措施,当晚即协同孙中山男扮女装,躲过清朝探子“无影之手”,得以逃出澳门,远走高飞,令孙中山又获得一次重要的生命机遇。◎ 【作者系澳门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