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生的茧梁新英105岁,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纵观历史,女子被称为“先生”者无几,她享有这样的尊荣;与所爱的人白首不相离,幸福的样子羡煞众生。哪怕最后“我们仨”惟余她独活,她亦满身的阳光与花香,回忆的盛宴,够她飨用终老。杨绛,活成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然,绝不仅仅是她的寿命。钱钟书考取了英国公费留学生。他有超强大脑,博闻强记,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可他是路痴,打不好蝴蝶结,用不好筷子,生活上拙手笨脚。杨绛放弃清华研究生学业,陪他远渡重洋。在异国,杨绛由两手不沾阳春水的名门闺秀,硬生生把自己逼成女汉子,洗衣做饭,装灯修锁,无所不能。人生有舍才有得,她的舍不迷失,舍得时间、体力照料家和爱人,又不忘自己的爱好和所长。起初她自费读牛津,因费用高昂而停辍,改在图书馆自习。她的写作磨练得纯熟,还自修了法语和西班牙语。她的成长与才华横溢的丈夫契合,以此为爱情保鲜。她爱着,也清醒着。钱钟书事业受阻,杨绛担起养家重担。她当过家庭教师,做过小学代课教师,创作的话剧在戏院热映,迅速走红。钱钟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别人认为是胡闹,杨绛信他支持他,甘做“灶下婢”,揽下所有家务。为了节省用度,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细,将300斤煤末子掺上煤灰制成一个个煤饼。日子烟熏火燎,杨绛面染尘灰,指甲藏黑,不停劳作,这让钱钟书心疼不已。钱钟书在租住的逼仄亭子间奋力笔耕,每天写500字左右,杨绛是第一读者。他们常常相视大笑,对所写人物的原型心照不宣。有了杨绛的敦促和支持,钱钟书写了整整两年,《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畅销不衰。可以说,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的《围城》。女孩都有一个梦,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良人,护自己冷暖。杨绛爱那个才情卓然的人,她让自己强大,护他周全。春蚕吐丝一样,丝丝缕缕,绵绵不绝,织出岁月的经纬。清华大学有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学校任正教授。杨绛毫不犹豫选择打零工,做兼职教授。她的才学不逊钱钟书,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好的译本。杨绛默默站在钱钟书的背后,甘心做绿叶,陪衬他花的甜美和果实的尊贵。杨绛对自己的境遇不争,却为钱钟书据理力争,容不得别人泼污他。钱钟书被贴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角贴小字报澄清。颠倒黑白的年代,她不但没有与爱人划清界限,还力挺他,为此多次挨批斗,却丝毫不肯妥协。102岁那年,有人要拍卖钱钟书的手稿和书信,杨绛严词叫停,声称“不惜以百岁高龄走上法庭”,她爱钱钟书的声誉胜于自己的生命,维护他的形象强悍、没有商量余地,拍卖者只得罢手。走进婚姻殿堂,有的人以爱的名义使自己懒惰,失去学习能力,危机潜伏在周围而不自知。杨绛的生命底线是家,她全身心付出,同时坚持读书和写作。她守护爱的方式是修炼自己,不断成长,与意气风发的丈夫灵魂相通。她不做依附大树的藤,喜怒哀乐缠在爱人身上,而是让自己成为一棵树,你是木棉,我是樱花,这样才对等,才有持久的魅力。钱钟书有经典小说《围城》,有《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问世,杨绛倾尽全力帮钱钟书实现了“毕生做学问”的理想。杨绛的小说、戏剧、散文、翻译的作品多点开花。钱钟书如月华璀璨,杨绛星光熠熠,他们举案齐眉,拥有世人羡艳的爱情和婚姻。钱钟书赞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说她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评价。女儿、丈夫相继去世,“我们仨”只留下孤零零的杨绛一个。杨绛写了《我们仨》,完成女儿的愿望。她每天整理钱钟书的笔记、日扎,把发黄、破了的笔记一点儿一点儿粘起来。这项工作特别耗神,笔记里夹杂着她读不懂的意大利、拉丁文和德语,尽管杨绛通晓多国语言,那些文字还是让她头疼。她反复整理,出版《钱钟书手稿集》二十册。孤独的余生,她为女儿活,为钱钟书活。杨绛说,她一生做过许多工作,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那就是——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所有的坚强,都是温柔生的茧。”杨绛与钱钟书恩爱一生,秘诀是她对爱人温柔以待,情到深处是包容,是坚强,是心甘情愿的付出。人间值得称道的爱情,无不有着这样温柔的“牺牲者”,甘愿舍弃自己的前程,温柔呵护另一半。杨绛像春蚕吐丝成茧,轻轻缠绕,轻轻包裹,丝从心出发,不舍昼夜,织一件温柔的铠甲,抵挡风雨侵蚀。杨绛的舍,是对爱情的宠溺,以优雅之柔、知性之柔营一个巢,轻盈,柔韧,温暖,护佑爱情,护佑婚姻,世界上有什么可与之媲美,与之匹敌?注:梁新英,教师。金手指成员。此文发表于《辽宁青年》2021.7-8合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