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临证说略
作文「黄连温胆汤临证说略」共有 4528 个字,其中有 3689 个汉字,31 个英文,106 个数字,702 个标点符号。作者佚名,请您欣赏。玛雅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请使用网站顶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不能当作范文使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 临证体会 医案
笔者临证喜用黄连温胆汤化裁,体会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杂病等,对胃肠肝胆疾病取效尤好,其中伴有神志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疾病,适时投以本方,往往可收意外之效。
1 黄连温胆汤药物组成
要说黄连温胆汤的临床应用,先要理解其组方含义。黄连温胆汤方出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其载:“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欲呕,此邪踞肺胃,留恋不解。宜用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为流动之品,仍冀汗解也。此条汗出而不大热,是卫分之邪既解,但舌黄欲呕,又为邪阻肺胃,气分未清。用温胆汤辛以通阳,加黄连苦以降逆。不用甘酸腻浊,恐留连不楚耳。”陆氏认为,暑湿所伤,痰热留恋,以致烦闷欲呕,汗出,身不大热,舌黄腻,治当清热利湿,化痰降逆,宜用黄连温胆汤,取温胆汤辛通,加黄连苦降。
至于黄连温胆汤的具体药物组成,后世各有说法,原因是温胆汤的组方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是见于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谓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药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亦有收载,并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第三卷中,而《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不妨称之为姚氏温胆汤。一是见于宋代陈无择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氏总结出温胆汤能主治“虚烦证”和“惊悸证”,如“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证的病机是“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涎”即后世所谓的“痰”,病症扩展到“惊悸”,以及“饮食无味”等,因痰气交阻引发的变证均适用。但温胆汤的用药已有所变化,即在姚氏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将生姜的用量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笔者将其命名为陈氏温胆汤。
再看《六因条辨》原文,陆氏没有明列黄连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只是点到药用温胆汤加上黄连。由于对温胆汤有不同的解读,黄连温胆汤的组方有所出入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黄连温胆汤中的温胆汤应是陈氏温胆汤。因陈氏温胆汤中的茯苓,既能定惊安神而除烦,更能渗湿利尿以逐邪,符合陆氏治疗暑湿烦闷欲呕的本义。取少量生姜“辛以通阳”,可以留用。根据陆氏提醒:黄连温胆汤中“不用甘酸腻浊,恐留连不楚耳”,笔者认为,陈氏温胆汤也不能全盘搬来,宜去其中大枣之滋腻。由此看来,黄连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连、竹茹、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生姜和甘草。
2 黄连温胆汤运用体会
王少华认为黄连温胆汤可治胃热引起的胃痛。饮酒茹荤,或过食辛辣,以致湿热中阻,升降逆乱而导致胃痛。伴有胸脘痞满,泛恶,呕吐痰水苦酸,口干苦,欲或不欲饮水,心烦。舌畔有齿痕、尖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数。治选黄连温胆汤清热燥湿,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脾湿,黄连、竹茹清胃热,枳实理气。并指出临证有两个症状特点,一是口干苦与不多饮或不欲饮同时存在,二是胃脘灼痛与大便完谷不化并见。这正是湿热交阻、阴阳合邪的见证。笔者在长期的中医胃肠科门诊中,对于湿热中阻、胃气上逆的胃脘痛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理想,可谓得心应手。
笔者临证体会,黄连温胆汤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疏理气机,通利三焦,如陈皮、枳实理气导滞,竹茹、生姜降逆止呕,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茯苓上安心神,中健脾土,下渗湿浊。二是清化湿热,调和脾胃,如半夏燥脾湿,黄连清胃热,生姜、甘草调和脾胃。三是化痰清火,安胆宁心,如竹茹化痰浊,安胆腑,黄连清火邪,宁心宫,以定悸安神。临床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外,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临证应掌握三方面辨证要点,一是气机不畅,尤其是中焦升降失司,表现为脘腹胁肋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善太息等。二是湿热阻滞,交织不化,表现为胃脘灼热,头胀肢网,午后潮热,小便短黄,大便溏粘,口苦,口干不欲多饮,舌苔厚腻而糙或黄腻等。三是痰火上扰,心胆受惊,表现为心烦易怒,担惊受怕,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恶梦纷纷,眩晕,舌边尖红等。
如治王某某,男,42岁。2009年5月就诊。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6年余,曾多次急性右上腹部疼痛,经输液消炎治疗而愈,但仍时有隐痛发作。诊见:右胁隐痛2周余,情绪波动时明显,食后胃脘胀满不适,暖气,嘈杂,口干不欲饮,口苦,心烦易怒,夜寐早醒。舌边红、苔中厚腻微黄,脉弦略数。经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此为胁痛,证属气郁化火,痰热内扰,肝胆枢机不利,胃失和降。治拟清痰热,疏肝胆,和胃气,黄连温胆汤加味。处方:炒黄连9g,制半夏、柴胡、枳实、陈皮、川楝子、生甘草各10g,炒竹茹12g,茯苓20g,生姜3片,北秫米(包)、金钱草、蒲公英各30g,延胡索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服药7剂后,右胁隐痛消失,时有脘胀,口干,寐差,舌苔仍厚。上方去延胡索、川楝子、蒲公英,加厚朴10g,远志5g,生鸡内金15g,7剂。三诊时,舌苔转薄,夜能安睡,余症亦失。以前方再进7剂善后。
又治秦某某,男,45岁。2008年4月就诊。患者近3个月来,时感咽喉不适,似有物堵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咽喉未疼痛,饮食正常。自诉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若工作压力较大或睡眠较少时咽喉不适加重。诊见:自觉咽中异物感,咽喉暗红,吞咽无殊,纳食尚可,口干时苦,晨起恶心,大便偏软,胃脘时有胀闷不适,心情焦虑,夜寐欠安。舌尖红、苔薄白腻微糙,脉弦滑。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食管粘膜正常,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病理活检示:胃窦粘膜中度炎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此为梅核气,证属痰湿内蕴,气滞不畅,巾焦脾胃失和,胆汁上逆,痰气交阻,上扰咽喉。治拟燥痰湿,理郁气,利咽喉,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处方:炒黄连6g,制半夏、陈皮、炒枳壳、生甘草、厚朴、紫苏叶、桔梗各10g,炒竹茹12g,茯苓、北秫米(包)各30g,生姜3片,蝉衣、玉蝴蝶、远志各5g,吴茱萸3g。每日1剂。清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服药7剂后,咽喉不适感明显缓解,夜寐转安。舌苔薄腻,仍时感脘胀、恶心。上方去北秫米、远志、桔梗,加金沸草(包)30g,砂仁5g,沉香曲15g。7剂。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再以前方为主,稍作增损,继续服药14剂,告愈。半年后,患者又觉咽喉不适,前来诊治,仍取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之意处方,用药2周,获效良好。
温胆汤临证举隅
温胆汤方始出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见载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由半夏二两、枳实二枚、竹茹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两、生姜四两,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自《三因方》复加入茯苓、大枣,亦名温胆汤。后世医家将本方辨证运用于临床,并不断总结而形成了诸多温胆汤类方,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临床如见胸闷、心悸、头晕、目眩、心烦不眠或者肥胖多痰嗜睡诸症者,常以温胆汤灵活化裁,疗效满意。现笔者从临证效案中略举数例如下。
1病案举隅
1.1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未系统治疗,素体肥胖,平日时感头晕,入院当天突感左侧肢体无力,急诊入院。查CT示:脑梗死,证见:反应迟钝,左侧肢体无力,口角流涎,大便5日未行,舌质红欠津,苔黄腻,脉弱滑,投以温胆汤加味,原方中加入生大黄、芒硝、竹沥、桃仁、红花、地龙、桑叶、菊花、姜汁为引,服用5剂后患者未诉头晕不适,反应灵敏,肢体功能改善,大便日一行。按: 病家年事已高,阴本不足,内风旋起并与宿痰相结此为病本也。痰闭心窍风伤肝体而经络、脏腑并害于邪以见于上症。治疗上取温胆汤化痰浊;桑叶、菊花解肝热;血行风灭故用桃仁、红花、地龙疏通经络以活血祛风。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行。重在硝黄通降腑气一在泻痰却热,二在推陈致新、宣畅气血。则瘫、麻、掉眩诸症自愈。
1.2温胆汤治疗神经官能症患者,女,41岁,入院前半年因家中突发变故出现心悸、失眠、心烦、头晕、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不愿依赖安定入睡,前来就诊。查舌质淡尖芒,苔白腻,脉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予谷维素片、维生素片口服,中药投以黄连温胆汤,并原方中加入半夏、夏枯草、栀子、香附、合欢皮、炒枣仁、远志、桑椹等药,10剂后患者心悸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按:虚处留邪,心为清明之所故每为痰扰。本案先有怵惕思虑、悲哀动中以伤心脾之气。后生痰浊内扰心神之疾。治病必求其本,固当益心气、祛痰浊、安神志。以黄连温胆汤化痰安神,栀子清热除烦,庞安常说:“天下无倒上之痰、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消。以香附、合欢皮治之。
1.3温胆汤治疗眩晕患者,男,35岁,平素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近半年感头晕头痛不适,偶伴恶心,欲呕症状,实验室检查示:甘油三酯4.2mmol/L,查舌质淡,苔黄腻。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予力平之片口服,中药投以温胆汤,加入苍术、升麻、荷叶、草决明、泽泻、山楂、鸡内金,5剂后患者恶心欲呕症状消失,头晕改善。按:“阴精上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头目诸窍之通利全赖脾中轻清之阳气上宣五谷之味。本例明示,脾虚五谷失化,酒酿浊邪,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出现头晕头痛不适。浊阴不降出现恶心,频呕。《灵枢·口问》“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以温胆汤化痰和胃,入苍术、升麻、荷叶取刘完素清震汤之意以升清降浊。
1.4温胆汤治疗冠心病患者,男,63岁,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反复发作3年。查心电图示:T波低平,ST段下移,并诊为“冠心病”。自服消心痛片心前区闷痛可缓解。此次患者感胸部闷痛,心悸气短,动则明显前来就医。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投以温胆汤加减,并加入瓜蒌、薤白、枳壳、厚朴、桂枝、杏仁、茯苓、桃仁、红花等药,5剂后患者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症状改善。按:宗气居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若痰浊瘀血留于脉道,势必大气、血脉运行有碍而发为胸痹。治疗上温胆汤入桃红化痰活血,借仲景胸痹短气篇中理气通滞并行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和茯杏草汤以化痰通阳、宣痹止痛,从而取得佳效。
1.5温胆汤治疗肥胖、多寐者患者,男,15岁,肥胖,平素咳痰多,独坐10min即可入睡,严重影响上课质量,前来就诊,查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治疗投以温胆汤,加入柴胡、黄芩、菖蒲、郁金、胆南星、荷叶等药,30剂后患者多寐明显改善。按:后汉.华佗《华氏中藏经》明言:“胆热则多眠,胆冷则无眠”。本例患者素体痰盛,痰热扰于清净之腑,阳入于阴不得复出则不寤。治疗以温胆汤合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之药。痰为阴邪致病缠绵,是故取效非指日之事,唯有潜消默运,以成其功。
2体会
温胆汤是调理脾胃,治痰的常用方剂之一。中医素有“百病兼痰,痰为百病之母”之说。特别在病情复杂,头绪纷繁之际,宜先调脾胃,从痰着手,故临床治疗病证颇广,可大致归纳为“呕、苦、涎、烦、惊、悸、眩”。但于具体临证使用时还须注意辨别病因、病机和兼夹证。如,不论何种病证总为痰邪作祟为因,或阻经络、或碍气血、或闭神明为病机。或结有形之瘀、湿,或合无形之寒、热。温胆汤本治胆寒,在使用中需借鉴后世诸多类方,谨守病机。于此益知,不论何病均要在辨证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