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坡星图:破译6500年前的天文现象|北斗星 天文探索 西水坡
《传奇天下》杂志报道 从纯粹的天文,回归到人文层面,这是近些年一些主流文化人士一直倡导的追求,因为若非如此,就无以彰显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实际上,中国古人在上古时期进行天文探索时,就已表现出了对天文与人文的思考,其思考之深刻,时常令我感怀。
我相信,原始人类的天文活动以及原始的天文学,不仅是古代科学的渊薮,同时也是古代文明的渊薮。
那么,关于天文的探索到底有多古老呢?
1977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的发现,把这个年代推溯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战国早期。然而,这显然不是最早的年代。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发现,使这个年代逐渐浮出了水面。在这个形制奇特的墓葬中,古人用蚌壳摆塑出了一幅天文星图,其年代约为距今6500年,将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物证提前了近3000年。吸引更多人注意的是,这幅令人兴奋喜悦的星图,复杂、艰深,充满玄秘。
玄秘一:子午线上的星象图
事情还要从1987年说起。当时,我正在利用甲骨文进行商代历法的研究,考证殷历的岁首和月首,因此特别留意有关天文学的史料。这一天,我在研究中,突然接到电话,说濮阳发现仰韶文化时代墓葬,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品”绝无仅有。
墓葬遗迹包括彼此关联的4个部分,令人讶异的是,这4处遗迹自北而南等间距地沿一条子午线分布,而且异常准确。
遗迹北部是45号墓,墓穴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呈凸出的弧形,老年男性墓主头南足北仰卧其中,周围葬有3位少年。在墓主骨架旁边摆放有3组图像,东为蚌龙,西为蚌虎,蚌虎腹下尚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北边则是蚌塑三角图形,三角形的东边特意配置了两根人的胫骨。
45号墓南端2 0 米处分布着第二组遗迹,由蚌壳堆塑的龙、虎、鹿、鸟和蜘蛛组成,其中蚌塑的龙、虎蝉联为一体,虎向北,龙向南,蚌鹿卧于虎背,鹿的后方则为蚌鸟,鸟与龙头之间则是蚌塑蜘蛛,蜘蛛前方放置一件磨制精细的石斧。
距第二组遗迹南2 0米处分布着第三组遗迹,包括由蚌壳摆塑的人骑龙、虎、鸟的图像,以及圆形和一些散乱的蚌壳。蚌虎居北,蚌人骑龙居南,作奔走状。
第一组蚌塑图像直接摆放于黄土之上,第二组和第三组蚌塑图像,则堆塑于特意铺就的灰土之上。
在这南北分布的3处遗迹的南端20米处,是31号墓。墓中葬有一位少年,头南仰卧,两腿的胫骨已被截去……
这个消息令我异常激动,我当即联想到,它们有可能与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体系有关,因为45号墓中龙、虎的排列恰恰与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的体系相吻合。
不过,我考虑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象虽然本质上是作为星象的形象,但同时也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譬如以四象指建方位,或以四象为四灵象征祥瑞等。因此,想仅仅通过龙、虎而准确地知晓它们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大可能的。因此,1988年,当考古学家们将关注点集中到龙、虎上时,我开始留意起墓中位于墓主脚端由蚌壳堆塑的三角形及两根人的胫骨组成的图像上。
这个完整的图像,在形象上,看起来很像北斗,如果将蚌塑三角形代表斗魁,东侧横置的胫骨代表斗杓,那么,它的斗魁指向龙首、斗柄指向虎首的这种方位,就与真实的星象位置完全吻合。经过仔细分析,我确信,这的确是一个明确可识的北斗图像。假如北斗存在,那么墓中的蚌塑龙、虎便只能具有星象的意义。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在天赤道附近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座,并根据每个星座的形状给予了命名。西水坡墓葬中除北斗外,蚌龙、蚌虎的方位与二十八宿主配四象的东、西两象完全一致外,所反映的星象位置关系与真实天象也相符契。
我在观察时,感觉到这幅图像似曾相识。想起,我在战国初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曾经看到过!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面星图的中央,书写着大大的“斗”字,表示北斗,“斗”字周围写有二十八宿宿名,而二十八宿之外的左、右两侧则__分别绘有象征四象的龙、虎二象。这种北斗与龙、虎共存作为星象图的核心内容与西水坡45号墓蚌塑遗迹所表现的星象内容完全相同!
我还注意到,西水坡45号墓蚌虎腹下那堆散乱的蚌壳与曾侯乙漆箱星图的虎腹下方所绘的一个火形图像也极为相似!
这些发现,让我更加坚信,西水坡45号墓蚌塑遗迹所呈现的内容可以认定为远古时代的星象作品,它是中国所见最早的星象图,也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星图!
1988年底,我完成了题为《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的论文,并于1990年3月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不过,当我第一次踏上“帝丘”去凭吊伟大的先民的遗迹时,却已是论文完成的7年后。
1995年,我在西水坡考古工地总指挥孙德萱的引领下,看到了当年发掘过程的照片,令我激动的是,北斗的图像似乎比已发表的线图所绘的形象更为真实。但同时令我遗憾的是,由于当年在发掘的中途突遇罕见的滂沱大雨,致使遗迹未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过,又令我欣慰的是,存留的发掘资料仍然足以印证我的结论。
玄秘二:被截去的两根胫骨
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45号墓中北斗的斗柄不用蚌壳堆塑,却特意选配人的胫骨,这种做法意味着什么?奇巧的是,31号墓中的少年,其两腿的胫骨却在下葬前被截去。莫非,45号墓主脚下作为北斗斗柄的两根胫骨,就来自31号墓的少年?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位少年的胫骨代表北斗斗柄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使我总是长时间陷入沉思中。
2003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要制作“濮阳星图之谜”的节目,我随摄制组再次来到濮阳,对31号墓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随后,我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是古人利用人体测影的思想的反映。
濮阳位于黄河流域,这个纬度观测到的北斗位于恒显圈。由于岁差的缘故,数千年前,它的位置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所以终年可见,为古人观测提供了便利。
古人没有计时设备,当他们发现北斗的运动十分规律时,便以其运动规律来计时。从理论上讲,地球自转,斗柄会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可给古人指示夜间时间的早晚;地球公转,斗柄会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古人可根据斗柄的指向确定寒暑季候的变化。最早的时间系统因此而建立。
但是,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们需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或者更准确地掌握时令的变化,仅仅依靠北斗显然不行。于是,古人开始密切观察仅在白天出现的太阳,发现日影的变化也有规律,日影在一天中会不断改变方向,如果观察每天正午时刻的日影,一年中又会不断地改变长度。聪明的古人很快就掌握了日影的这种变化规律,于是,创制了新的计时方法—立表测影。
原始的表叫“髀”,它实际上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杆子的投影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游移。《周髀算经》载:“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这表明,“髀”的本义既是人的腿骨,也是测量日影的工具。
髀,为什么要长8尺,而不是6尺或9尺呢?我考察了商代和汉代的尺寸比例,得出结果,商代一尺约为现在15.8~17厘米,汉代一尺约为现在23厘米,8尺恰好等长于人的身长。
那么,为什么要等长于身、利用人体测影呢?我继续分析,推测这是古人因为通过观察自身影子的变化而最终掌握了计时方法,所以他们便把人体本身作为最早的测影工具。《史记·夏本纪》中也有大禹治水以身为度的记载,“夸父追日”的神话也反映了古人立表测影的实践,殷商甲骨文“昃”即像太阳西斜而俯映的人影。
按照此观点再来观照45号墓中的北斗以人骨表现斗柄的方法,不难发现,它体现的正是圭表测影与北斗建时这两种计时法。
西水坡的4处遗迹准确无误地分布于一条南北子午线上,表明以立表测影与观候星象为基础而建构的授时系统在仰韶时代已经相当完善。
紧接着的问题是:31号墓中少年与45号墓中老人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墓葬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除了45号墓中老人为正常死亡外,老人身旁的3位12~16岁的男女少年,与31号墓中的少年一样,均属非正常死亡,他们是因何而失去年轻的生命的呢?
玄秘三:被“挤”出45号墓的少年
利用人体测影,使古人确定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他们并且认为,这4个时点由4位神人司掌。这一点,在西水坡墓葬中也有充分体现。
45号墓中3具殉人摆放的位置非常特别:东侧殉人所处的位置是春分的日出位置;西侧殉人的位置是秋分日入的位置;北面殉人摆放的位置尤其特殊,他的姿势斜放,头向东南呈东偏南40度。
需要重视的是,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角度。以濮阳的地理纬度计算,当地所见冬至日出的地平方位角约为东偏南31度。也就是说,北面殉人的头,正指向冬至时的日出位置,而且相当准确。显然,他象征着冬至之神。
既然春分神、秋分神、冬至神,都出现在45号墓中,那么,夏至神在哪里?联想到西水坡45号墓中作为北斗杓柄的两根人的胫骨是自31号墓特意移入的,我推测,夏至神有可能就是31号墓中的少年。
南方象天是古人恪守的传统观念,31号墓少年头向正南,显示出古人对于夏至的独特理解。《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这里的夏至“至则正南”是对夏至测影以正南方之位的具体说明,所以我认为这位少年就代表夏至神。
之所以夏至神离开其他3位“神人”,被单独葬入一座墓穴中,且被安排在整座遗迹的南端,我在研究中发现,这里面别有玄机。
45号墓中已是一幅完整的灵魂升天图。墓主人占据了夏至神原有的位置,他头向正南,而南方恰好是灵魂升天的通道,所以,45号墓以南方的圆形墓边象征天位,墓主人的灵魂由此升腾,之后,灵魂经过第二组遗迹所表现的灵的驾御,最终升入第三组遗迹所展现的天国世界。这样一个完整的升天理念,已使灵魂升天的通途上,不可能再有容纳夏至神的位置,因而,被“挤”出去的夏至神,只能远离他本来应在的位置,而置于极南。这一来,既可保持整座遗迹宗教意义的完整,又不违背古人以夏至神居处极南之地的传统认识。
墓中呈现的4位“神人”,不仅代表司分司至之意,作为天帝的佐臣,还有佐助天帝接纳升入天界的灵魂的职能。根据在于,4位神人为四方之神,其实就是掌管四方和四时的四巫。四巫可陟降天地,这在甲骨文、金文和楚帛书中,都有清楚的记述,所以,人祖的灵魂升天时,也必须由他们相辅而护送。
由此可以推断,西水坡45号墓的主人是包括第二组、第三组蚌塑遗迹和31号墓的完整遗迹的主人。45号墓描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现实世界,第二组遗迹表现的是墓主人升天的过程,而第三组遗迹则表现的是墓主人已升入天国的场景。
这种壮丽完整的灵魂升天图,我在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非衣上也看到过。非衣画面下层绘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中层描绘了二龙驾御墓主人的升天过程,而上层则为天门内的天上世界,其含义及表现手法,与西水坡蚌塑遗迹所展示的宗教内容一脉相承。
至于西水坡4组蚌塑遗迹下所铺灰土和黄土之谜,我也有了答案。这是区别人间与灵魂升腾后的不同环境所为。
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躯壳,无论是在升天的途中,还是最后升入天国,周围的环境显然已与人间不同,所以,古人在象征升天通途的第二组蚌塑遗迹和象征天国世界的第三组蚌塑遗迹的下面,都特意铺就了象征玄天的灰土,严格区分于象征人间的45号墓中的黄土。这种刻意所为,代表了天地玄黄的朴素思想。
不仅如此,第三组蚌塑遗迹在为象征玄色的夜空而特意铺就的灰土之上,又于蚌龙与蚌虎周围,有规律地点缀了无数的蚌壳,宛如灿烂的银汉天杭。想象着墓主升入天国后御龙遨游,整个图景俨然一幅寓意分明的天宫世界,着实令人惊叹。
古人事死如事生,墓葬中常随葬死者生前用品。45号墓却是个例外,除了一幅展现宇宙模式的星象图,别无他物。这并不寒碜,这是帝王才有的待遇。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当先人摆脱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而进入农业文明的时候,观测天象计时的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帮助。从表面看,观测天象是一种天文活动,其实,在古代,它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因为生产的丰收和歉收,会决定整个氏族的命运,所以天文知识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知识,可观察天象的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人。“知地者智,知天者圣”,一旦有人掌握了观测知识,他便可以实现对氏族的统治,王权的雏形也因此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水坡45号墓并非没有随葬品,而是以星宿北斗随葬,这种特别的安排显然是其生前权力特征的再现,他应该是一位司掌天文的部落首领。
本文来源/传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