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地名万花筒7——由县太爷亲自命名的村名
由县太爷亲自命名的村名——沛霖与近城
乌金山镇沛霖村,古名,赤坑(方言:赤千)。村中真武庙石碑记载:“赤坑者以其土脉微红,象色之赤也”,因村庄处在低洼的有红土(俗名烧土)的地方而得名。后来,有人认为,赤乃红,火为红,赤坑即火坑,村民生活在火坑里境遇可想而知。于是,就把这个认为不吉利的村名改名为石坑(方言:石千)村。
沛霖村貌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榆次城北农村大旱。进士出身,清雍正十三年至清乾隆二年任榆次知县的王有德,为了一方百姓,到龙王山祈雨,返回石坑村时天降大雨。王知县非常高兴,心想:雨量大的雨称作霈雨,连续几日下的雨叫霖雨。随即提写八个大字即:“犹然作云,沛然作雨”,并提议将村名“石坑”改为“沛霖”
沛霖真武庙
清道光元年(1821年),榆次知县顾麟趾(清道光元年至道光三年任榆次知县)又上龙王山祈雨。当到沛霖时,大雨倾盆而下,顾知县在村里索取笔砚,挥毫书写了“沛霖”二字。
清代后期,因涧河分割农田,为耕种两岸土地,涧河东岸逐渐形成一个小村庄,名为东沛霖,涧河西岸的沛霖自然就叫成西沛霖了。
近城村牌楼
郭家堡乡近城村,在古代是由三部分组成。正街古乐亭北面的村庄以范姓居多,称范家堡;正街古乐亭南面的村庄以李姓为主,叫李村;村东还有较古老的邱(仇)家小堡(元朝至正年有邱家堡、李村),均以姓氏命名。清道光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范家堡、李村即已联成一个村庄。
近城村貌
古时,人们的宗族意识强烈,为了各自的荣耀和利益,以本姓氏而定总村名的斗争非常激烈。传说因大庙修复后署村名而发生纠纷,居然闹到榆次县衙。范、李两家各执一词:一个要以本姓氏人口数量而定,一个要以本姓氏来到村里的时间长短而定,这使县太爷左右为难。后来,知县采纳了本村赵、温等姓氏的建议,就对范、李两家进行了劝导:“你们居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应以和为贵,依本知县看,既不要叫范家堡,也不要叫李村,就叫近城村吧!近城乃'近处榆次城垣’之义,你两家以为如何?”范、李两家听了,思索片刻后都觉得有理,表示赞同。就这样,在知县的调解和提议下实现了两宗族的和谐,近城村名也就代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