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接上文“赫梯铁器文...
钢铁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接上文“赫梯铁器文明子虚乌有”)。全文摘自黄河清教授系列原文。
2009年甘肃临潭磨沟遗址出土两件铁器,其中一件铁条,明确证实“是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系人工冶铁制品”,树轮校正测年为西元前1430-1260年。另一铁锈块为西元前1510-1310年。(图1.2)
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铜钺(图3,对照一下网传土耳其博物馆藏的同时期的赫梯铁兵器,图4),铜钺镶了铁刃,残长11.1厘米,年代定在西元前1400年。送交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分析检验,结论明确认定,钺的刃部是“古代人工冶炼的熟铁”。但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要求进一步鉴定,并写文认为:“不排斥这铁是陨铁的可能。”(注:所以说中国考古学界只顾忌西方权威,不相信自己的科学家,是有传统的。)
1974年夏鼐先生委托北京钢铁学院的柯俊先生再做鉴定。柯俊先生是留英博士,自然也有洋人结论的压力。他的鉴定报告,果然印证了夏鼐先生的怀疑:铜钺铁刃是陨铁制作,不是人工冶铁。
主要理由是铁刃里面含有微量镍,而镍是陨铁特有的。
就这样,两位权威学者硬是否定了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的鉴定报告,否定中国在商代就发明冶铁技术。
之后1977年,北京平谷又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铜钺,自然又被认为是陨铁……于是,铁刃铜钺是陨铁不是人工冶铁,就成为到处泛滥的定论。
首先,铜钺为什么要铁刃?逻辑是:铁刃的硬度必须是超过青铜。青铜已经有相当硬度了,这里的铁刃应当具有初级钢(渗碳钢)的硬度。
而陨铁因大气摩擦高温“熔炼”已没有碳,近乎熟铁,所以很软。
亲手用陨铁制作过剑的龙泉制剑人“满江红剑出龙泉”,戳穿网上一片赞美陨铁剑如何锋利,陨铁的钢质如何优良,实打实地证明:“无坚不摧的陨铁剑只存在于金庸的小说里,陨铁的本质还是铁,离百炼成钢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纯陨铁刀剑是很软的,只能当工艺品陈设,没有任何刀剑的性能。”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了一把西周时期西元前800年的玉柄铁剑(图5)。铁剑长20厘米,玉柄长13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指出:“经金相鉴定”,铁刃已是“块炼渗碳钢”,并声明:“在西周晚期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
在春秋早期(西元前700年)中国就出现了铸铁(生铁)冶炼技术。有了生铁,就有了通向钢的直通车。也正因为有了生铁,春秋时代铁制农具开始普及。
战国的钢铁兵器更加精良。出土的一把战国时期楚国的铁剑(图6),至今寒光凛凛。
西汉中期,钢铁技术大大进步,发明了“炒钢”——将生铁加温到1200摄氏度以上,熔化为液态铁水,然后加入精矿粉,像炒菜一样加以搅拌,获得价廉质优、可以大量生产的“炒钢”。
炒钢的发明,也让汉朝的军队拥有大批量优质钢铁兵器,汉军可以大败匈奴,横扫西域。有好钢兵器,西汉名将陈汤才可以率汉军,远征哈萨克斯坦南部,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东汉在炒钢的基础上,将炒钢料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千锤百炼,获得更优质的“百炼钢”。用以制作钢刀,锋利无比。
尤其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鼓风技术来炼铁:用水力拉动风箱,让炼铁炉获得高温。东汉末年,初步出现了一种名叫“灌钢”的炼钢新工艺。到了北朝,我国伟大的冶金家綦毋(qí wú)怀文,东魏襄国沙河人,西元520-595年在世,对这种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革新和完善。据《梦溪笔谈》介绍:将生铁置于熟铁中合炼,或将生铁水灌入熟铁团之中再熔炼,获得“灌钢”(也叫“团钢”)。
《汉书·西域传》明确说: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
中国从汉朝起,除了木炭,还试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到了宋朝,普遍使用煤制焦炭,钢铁产量获得空前提高,堪称一场真正的“钢铁革命”。北宋在四川、陕西等地,铁的价格非常便宜,只比米价稍贵一些,始终不到米价的两倍。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曾指出一个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史实:中国在北宋的西元1078年,生产出12.5万吨铁,“直到1788年,英国的铁产量只有7.6万吨”(第48页)。就是说,中国北宋的钢铁产量,竟然要超过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霍布斯赞叹,“11世纪的中国宋朝”已经有了“第一次工业奇迹”。在宋代,钢铁成为中国出口海外的重要外贸产品,向中国以西的波斯阿拉伯地区大量出口铁锅、铁钉等铁器(南海一号沉船)(图7,南海一号除瓷器外,用三分之一载重装各类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