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1937.10—1945.8)(二十)
第三节 敌进我进,冀鲁边区在敌伪“拉网合围”中坚持斗争
【化整为零,坚持斗争】。冀鲁边是由山东黄河以北的鲁北地区,与河北省、天津以南的津南地区组成。它控制津浦路,直接威胁天津和济南,并与冀中根据地形成深入敌后的一把铁钳。敌人想牢固控制这一地区。1942年6月1日,敌集中近万兵力对我宁津、东光、南皮等地区,分五个包围圈,进行大规模的轮番“扫荡”,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决定部队化整为零,跳出包围圈,与敌进行游击战。敌第一个包围圈是以砥桥、张彦恒、五桥村为中心。东起苟章寨子,西至东光县之秦村,南到宁津县之双碓,北迄宣惠河畔之刘福青,方圆六十余里。我地委和专署机关及振华县大队(248团1营)被包围,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在突围中,地委书记杜子孚(兼一分区政治委员)、专员石敬芳等百余人光荣殉职。振华县大队突出重围。第二个包围圈是以沧县城南之大七泼一带为中心。冀鲁边军区主力18团5个连队和冀中区武宣队七十余人被合围在内,奋战一天,弹尽粮绝。团长杨柳新等百余人和冀中区七十余武宣队员与敌血战中光荣牺牲。第三个包围圈是以东光县之灯明寺为中心,我一分区机关被包围,机关干部和分区直属连队在分区副司令员傅继泽同志领导下,奋战突围。战斗中傅继泽身负重伤,后在战士们奋力掩护下,突出重围。第四个包围圈是以新海、盐山、无棣交界的大山、王文为中心。我在该地的军区机关得知情报后,迅速组织突围转移,跳出合围圈外。第五个包围圈是在庆云小武单屯一带。坚持该地区的新编回民大队和庆云县大队(248团2营),在副大队长李子珍同志指挥下,配合军区直属部队打破合围,保护机关突出了重围。
【打其虚弱,破其诡计,粉碎敌对冀鲁边区战役性“扫荡”】。1943年1月,日寇中将师团长喜多和少将旅团长何野又集中了二个旅团八千余人,伪军四千余人,共一万二千余兵力,出动汽车三百两,对我冀鲁边区一、二、三分区进行空前大规模的“扫荡”。我根据地军民采取“敌进我进”、“打其虚弱”的战术,与敌坚持斗争。敌组织了三个大包围圈。首先是以平(原)禹(城)为中心,步步向我根据地压缩,我平禹县大队(251团1营一部)、二分区独立营及部分区中队被合围在内,平禹县大队1连(251团1连一部)在连长孟宪桐,政指王学元带领下,针对敌指挥笨拙,不顾一切向预定地带合围的弱点,于17日拂晓,跨过封锁沟,迂回敌一路尾部突袭,杀伤其一部,迅速转移。接着敌又合围我商河、济阳边区夏口镇一带,我地委、专署、军分区司令部及济阳视察团、基干1、3连、临邑县大队等千余人被围在内。当此之际,地委和分区组织兵力,集中火力,打击敌一面,突出了重围。敌在连续两次合围失败后,又纠集二百余处据点的伪军对我一、二、三分区实施大合围,我乐陵县政府、乐陵县大队(248团9连一部)、靖远县大队(248团8连一部)、阳信县大队(246团1营一部)被合围在内,经顽强苦战,但蒙受损失。此后,敌对我冀鲁边区进行了更加疯狂的“扫荡”、“蚕食”、“拉网合围”,有的根据地被分割、剔抉,抗日斗争处于分散、隐蔽、残酷阶段。但我抗日军民并没有停止对敌人的打击,而是化整为零,顽强巧妙地与敌坚持游击战争。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8军军史(1937.10—1984.12)(送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