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天窗》中,一个只有北京老师会问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这里的“得”读作什么?dei3还是de2?这个问题来自北京地区的一位老师。
他的理由是,得读作dei3的时候,解释为需要。从语义上能够说得通。
当时,我给他的回复是:得读作dei3的时候,是个助动词,助动词一般在句子中做状语,如果按照助动词处理,那么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大人,谓语就是感谢,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大人感谢。
但是,从上下文看,天窗给关在屋里的小孩以慰藉,这慰藉便是与自然的通达,在雨天,所有门窗都关上了,只有这天窗,是通透的,是可以通向外界的,可以看到风雨雷电,可以有各种想象;在夜晚,依然是所有门窗都关上了,只有这天窗是通透的,是可以看到星辰云朵的,也是可以进行瑰丽的想象的。
因此,作者才非常感激地认为,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得到感谢的!因为这小小的天窗,为孩子们提供了任凭想象驰骋的窗,这时候,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肉体虽然局限在门、窗之内,但是内心是丰盈充沛的。
所以,“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这句话,是大人应该得到感谢,谓语是得,感谢是宾语。是……的,固定结构、应,是助动词。因此,朗读断句“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这是从语法、语义的角度理解这个字的读音。再从语音的角度看,就回到为什么题目认为只有北京的老师会问这个问题了。
作者茅盾先生,是浙江桐乡人,一般而言,一位作者写作的时候,一定会用自己的“母语”思考,才能自由顺畅地表达,就像老舍先生写出来的一定是京味的,赵树理,写出来的一定是山药蛋味儿浓的,信天游,必须用陕北话唱出来才过瘾。对于茅盾而言,他的母语是浙江桐乡话,而在浙江桐乡话中,“得”是入声字,一定不会读作dei3。《天窗》写于1928年,那个时代,还没有开始广泛的“推普”工作。
类似的问题,在本文中其实还有,比如“卜落卜落”,教材为“卜”注音为bu3,其实此处可以不注音(待会儿说不注音的理由),雨脚如麻地打落下来的时候,在孩子眼里是“跳”,跳是个轻盈又快的动作,而作者用的“卜落”是拟声词,正好又都是入声字,那么,有入声的地区的老师,一定会非常理解这种声音:轻快,欢愉,用入声读出来,是多么形象!曾经讨论这个问题。四年级《天窗》“卜落卜落跳”,怎么读?
在北京话中,入声消失,都分配到各个阴阳上去各个声调中去了,所以,北京的老师才会问出来这句话中,“得”到底读dei3还是de2的问题。
上文,之所以说教材在此处不必为“卜”注音,首先,卜作为个简化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萝卜,在一年级上册《拔萝卜》四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已经无数次学习过这个读音,当然这个是bo的音;其次,读作bu3,就在四下与《天窗》一个单元的积累中,就有《卜算子·咏梅》,之后是六年级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作为词牌名,其中的卜和算意思差不多,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据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而据清万树《词律》据北宋黄庭坚“似扶着,卖卜算”词句,认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总之,都是跟术数之类相关的。这也跟“卜”作为占卜纹路的字形来源直接关联,教材不妨在此处注音,比在“卜落卜落”这个地方注音,更恰当一些。把“卜落卜落”这个读音,不妨给老师们留个空间,让有入声字的方言区的老师们发挥一下,读得可以更加传神。
此外,方言,真的是活化石,请珍爱你身边那些会讲方言的人,并且留意他们的方言,最好能够向他们学习方言。赵元任先生,能够讲全国的方言,这也是他能胜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一职的重要理由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