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戏迷斗胆评论二代三代程派名家,为程派多出几个好演员,也为京剧能够赢得更多的观众

(文章来自网络,不知作者,向作者致敬)

索性评论一下程二代以来的几位演员,主要谈不足,标准当然是跟程本人比较。我认为,程先生最大的特色是在沉静柔和中显露逼人的锋芒。沉静柔和可以说承自梅的风范,锋芒感则是先生自己的最有魅力的创造。以下的评论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说起。顺便说一下,有人认为一味的描摹老师是没有多大建树的,但我认为,如果能正确的理解老师、学老师、再现老师也是很了不起的。试想程先生一百年后还能有人原原本本地再现他的舞台风采,那不仅是票友的福音,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言归正传,从新艳秋谈起。听新老五十年代录制的红拂传,感觉只有一个:太像年轻时代的程先生了!那音色、行腔、气质简直可以乱真。惋惜的是新老盛年的录音不多,现在所传多是八十年代几近古稀时的录音,气力已衰,虽然韵味尤在,但已难超红拂。新的不足,在于没有实授,完全自学毕竟难窥全貌,个别的气口、声韵、劲头的处理有损锋芒感的表现。但总的来说,新在二代弟子中应列首位。

  赵荣琛也是跟程先生一样有着传奇般身世和经历的艺术家。他的玉堂春、荒山泪让我如醉如痴。但正如有位网友所说,赵的表演有酸气。我理解他在沉静柔和中加入了学士气,从而强化了古代妇女的端庄和雅致,而锋芒感依旧不足。典型的代表是贺后骂殿。本人认为程先生46年的天蟾版是最完美的骂殿,把丧子的悲痛、愤恨和质问、咒骂的气势结合的完美无瑕。而赵先生的骂殿总感觉悲痛有余、气势不足,不足以表现一个骂字。本以为这一版本是赵的发明,后来听了程先生54年的录音,才知道赵也是老师的版本。虽然如此,气势上还是进行了弱化。坐监中个别字句的修改也显得过于文气,而消减了怨气。京昆戏迷网中刚贴出的文姬归汉录音也有同样的问题。总的说来,赵是一位有个性、有修养的艺术家,他跟程先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学戏经历造成了他在艺术表达上与老师的差距。
  王吟秋可以说是我的偶像,是他的录音带我走上学程的道路。因该说他对程先生的理解要比赵深刻的多。在他的戏中,沉静和锋芒结合的很恰当,至少我感觉比赵处理的好。尤其在表现凄厉、哀婉的戏中他的特点更明显(归汉的二黄)。王的表情、身段、脚下功夫也深得程的亲传,朱楼一场护着天麟拍球得之字形身段着实令人叹服。王先生的不足在于嗓音较单薄,表现锋芒的力度还差了点;再有王先生演戏的节奏过慢,场面有时显得太冷(这一点赵先生控制的很好);王的双臂夹得过紧,出场时给人的感觉过于瘦弱,不够圆润饱满。

  我对李世济的看法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可能多数朋友也有这样一个过程)。我听的第一个锁麟囊版本就是83年的五大联演,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李的春秋亭。后来听了他本人的全部锁麟囊,三把椅的迤逦简直让我疯狂。(可惜他的调门太高,我才按王先生的带子学的,嘿嘿)有段时间,只要我情绪不好或情绪特好的时候总要把他的带子拿出来听,呵呵,矛盾吗?非也!情绪不好的时候听他可以发泄,情绪好的时候听她感觉更痛快!我感觉李世济的特点是淡化了沉静柔和,突出了锋芒效果。淡化和突出的力度在八十年处理的还是很合理的,迎合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口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化的力度加大,沉静柔和中渐渐感觉到生硬造作;突出的效果也更明显,闪烁的锋芒渐渐成了铿锵有力的刀剑相迎。吐字归腔的过于自由,再加上他较弱的身段(音配像中的身段实在不敢恭维)实在令我不愿再看这位昔日的偶像了。有段时间我对李世济竟到了不屑一顾的地步。但冷静下来之后,我认为李世济还是有她的长处的,也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她对程派的理解是正确的、她的程派基础是扎实的,从她年轻时与马、谭等名家合作的录音中就可以看出。她对程派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合理的、成功的,但她晚年自由、宽泛的表演对后继者可能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许是我杞人忧天吧)。
  二代中还有许多名家,但由于涉猎不多,理解不深,此处不谈。
  三代中第一个认识的是海燕。记得是哪届京剧节的闭幕式,由四大派联演红鬃烈马,海燕有段三击掌。一开口感觉挺陌生,那声音跟我听过得程、赵、王、李都不一样,我当时还纳闷程派怎么是这样的呢?
  后来对三代弟子听多了,才知道这是三代的特色,也是三代总教头李文敏的特色吧,似乎经李教出来的学生都是这种介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音色,说亮不亮,说暗不暗,怪怪的,很暧昧,不明朗也不痛快。我认为程先生的声音还是女性的声音,尽管晚年黯淡了许多,但还是有亮音,尤其闭口音一定要亮,以突出锋芒效果;开口音稍暗,但仍不失女性特点。三代中的音色则很少有这种特点,下面慢慢说。
  看过海燕的六月雪、宝马圆情、荒山泪录像,听过他跟于魁智的武家坡还有其他一些琐碎段子。她还是赵的底子,从他荒山泪上场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是赵的路子。她的表情、身段、扮相都是很美的。唱则突出了李的刚性,而且近来越来越刚,几近尚派,有失柔和之美,我觉得这是海燕对李世济的理解由问题。

  火丁的戏看得很多,当然没有一次是现场的,嘿嘿。总体感觉,现在把火丁捧得太高。她的扮相、身段有长处,但也不一定就能在三代中拔尖,主要她的荒山和春闺很少有同代人演,似乎显得她的身段很好。如果五小同演春闺梦,比较结果怎样还不好说。最初,火丁的嗓音很象赵的晚年,但缺点是抹去了赵晚年也还保存的亮音。我认为这很关键,这是程派锋芒感最有力的表达手段,没有了亮音程派一半的特色就没了。而且近几年来,火丁的嗓音越来越闷,到几个月前的梅花连演白蛇传,已经很难表现一位仙女的声音形象了。最危险的是,大批火丁迷的出现可能使得这种音色成为未来“标准”的程派音色(因为有的戏迷就跟我说过:“我只听张火丁,不听程砚秋,老的不好听!” 天哪!!!!!),那将是程派的灾难(也许又是杞人忧天)。除了音色,火丁的唱腔处理也不够细腻,她的新腔创作更偏离了程派的风格,有些强简直是张(君秋)派的路子。我希望火丁及她的戏迷们应该多听听二代以上的录音,尤其是他们盛年的录音,有助于正确理解什么是程派。
  认识李佩红是看她与张克的武家坡,感觉也是声音怪怪的,身段还过得去。她的弱点是音色过于单薄,这点大家是公认的,此处不多谈。
  对桂娟的感受前面已经谈了很多,此处也不赘述。桂娟的嗓音没有其他人的怪味,但也应该正确理解李世济的特点,取之所长。
  小秋近来很活跃,上演剧目也很丰富,这是其他同代演员不能比的。对她的关注是由于对王先生的崇拜,而且听说她是王先生的亲传大弟子,不知是否有王先生的神韵。于是买了她的胡笳。看后很失望,音色没有王先生的秀丽,剧情也小题大做,唱腔设计也平平,尤其道具过于繁琐,破坏了京剧舞台的简洁和意境。近来看她的窦娥冤、孔雀东南飞、锁麟囊,感觉音色里还是有王先生的样子,但不很突出,行腔显得过于柔弱,没有锋芒和力度。尾音的处理太重,有造作的感觉。
  如果说二代中多数名家是锋芒不足(不是绝对的不足,只是相对而言)的话,那么三代中更应该首先注重沉静柔和形象地塑造,这一点小秋、桂娟、佩红都有基础。我所说的形象不是指视觉形象,而是指声音形象。学程派的一大误区就是过分突出程派音色昏暗的一面,而失去了女性的声音形象。曾跟一个不懂戏的表姐看火丁的春闺梦,表姐问,这个演员是个男的吧?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听这声音还不是个男的?女的有这样的吗?我想不懂戏的人的感觉才最能说明演员的好坏。谭鑫培曾给一位没听过京剧的外籍人士唱乌盆记,听后那老外说,像个鬼魂在哭诉。这个典故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懂戏的人说你演得好,才说明真的是好(当然也不排除某些看热闹的成分)。因为他们评价你的标准不是京剧的规范,而是纯粹从人物、剧情出发,而演人物才是表演的核心。
  光有沉静柔和的一面还不够,那样的程派显得很颓废,锋芒感的表达应该是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我上面提到了,闭口音的亮度、力度是表现锋芒感的主要手段。而三代中的几位都在这一方面有欠缺。
  今天斗胆放肆了一把,说了很多很久以来想说的话。目的不是挑起争端,吹捧谁或贬低谁。只是根据我个人对程派的理解,谈谈我对几位名角的感觉。用词可能有过激之处,请大家能正确的理解和海涵。我希望论坛里多一些心平气和、有理有据的讨论,少一些无事生非、肆意攻击和谩骂。为我们生活的快乐、为程派多出几个好演员、也为京剧能够赢得更多的观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