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十八法全套图谱

脊柱功能解剖学研究表明,人体脊柱正面观是垂直的中轴线,侧面观则是人体站立后发育过程形成的颈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向前,骶曲向后的四个椎曲。这四个椎曲是按平行四边形数学规则形成的,由其轮廓(背侧的肌肉、胸肋骨、腹肌及腹内压的协调压力维持平衡。而脊柱内涵之脊髓之椎管、神经根通道之椎间孔以及颈椎横突孔之椎动脉、椎间之间之椎间盘,穿越均是按正常的椎曲排列组成的椎管、椎间隙、椎间孔及其力线决定其容积、方位的。而椎曲一旦紊乱,其内涵之脊髓、神经、血管则应压迫而损伤,出现病理改变。

维持椎曲正常靠平行四边形之轮廓动力平衡,而这动力则为组成平等四边形轮廓之肌肉韧带及腹内压,因此,一切颈腰痛之病因均源于轮廓动力源的损伤,导致失衡引起。而这动力源损伤,多为某一组肌肉韧带因外伤、受寒或长期单一运动劳损而引起。

“健脊十八法”根据这些科学理论,以十八套体操形式,分别运动相关的肌肉韧带,使已受损的得到自我调节,恢复肌力,未受损的协调统一,起到力平衡。而且,十八套健脊操简便易行,不需特别场地及服装,全套做完仅20分钟,十分方便办公室人员锻炼。

第一式:抱头侧颈式

损伤病理:颈椎侧屈、侧旋运动,主要依靠颈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上。斜方肌起于颈椎横突后缘,止于肩胛及锁骨外缘。如果长期头颈单向运动(即经常向右或左一方转动)例如教师上课习惯单向转身向学生、向黑板,长期坐教室侧方的学生或办公室接待客人长期一方向转头等等,可导致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单侧劳损(运动多充血,运动少缺血)肌力不平衡,所维系之颈椎骨出现单侧旋转,钩椎关节紊乱而引起颈椎病。

防治方法:颈椎中轴位依靠两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平衡,侧颈锻炼这两组肌肉的肌力,使受损者得到恢复,受累者不致损伤,维持或恢复正常颈椎力学平衡。体操方式:正位、两目平视,双手屈肘,两手掌合拢于脑后,然后将头颈往一侧屈,并稍加压力,左右侧屈各8×4次。注意事项:侧屈时胸廓、腰背,保持直立不动。

第二式:抱头屈伸式

损伤病理:头颈屈伸运动是靠颈前的斜角肌(屈)和颈后头颈夹肌、项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伸)。长期低头或半低头工作,如阅读、书写、司机、电脑、财会、缝纫工、车床工等工种,容易导致伸肌群劳损。特别是项韧带。该韧带是颈部最坚韧的骨骼肌韧带,深埋于所有颈椎叉状棘突中,起到支撑头颅重力,维持颈椎正常向前弯曲的曲度以及各颈椎中轴位置的重要作用。一旦劳损,肌力下降,颈椎骨失去中心维系力,产生旋转、侧弯、出现颈曲紊乱,而致颈椎病。

防治方法:锻炼颈部与损伤之伸肌群,维护对颈曲及颈椎中轴的肌力。

体操方式:二目平视,双手屈肘,双掌合拢后脑。第一步:按压后脑屈颈至下颌抵胸。第二步:抱头——双手略加压力对抗,使之慢慢抬头并后伸。

如此反复8×4次。注意事项:胸背不动,如已有病变,屈伸范围以不疼痛为原则。

第三式:虎项擒拿式

损伤病理:颈后之项韧带及头颈夹肌肩胛提肌是维持颈曲,支撑头颅重力的重要支柱,此组肌肉因长期低头工作而劳损,继发颈椎紊乱,因此保护此组肌肉,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措施。防治机理:此为颈肌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可使粘连松解,缺血者增加血运,提高肌容积,增强肌张力。

体操方式:直立稍仰头,双手合拢颈后,用腕关节拿捏颈后肌肉,并提拔8×4次。

注意事项:掌力要觉稳,不要拿伤皮肤。

第四式:侧颈双肩松胛式

损伤病理:长期头颈单向运动(即经常向右或左一方转动),可导致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单侧劳损(运动多充血,运动少缺血)肌力不平衡,所维系之颈椎骨出现

单侧旋转,钩椎关节紊乱而引起颈椎病;另外长期劳累及风寒外袭,可导致斜方肌、肩胛提肌痉挛、粘连,颈椎力平衡失调。防治机理:侧屈后,可使屈侧肌肉松弛,伸侧肌肉紧张,松肩运动使其各组肌肉起止点到牵拉、抖动,松解粘连、恢复肌力。体操方式:正立、自主侧颈,双手下垂,双手下垂,抖、摇动

双肩带胛,先前摇8×2次,再后摇8×2次,上下抖动8×2次。

注意事项:如松肩过程,自感有麻痹者,为已有肌肉粘连,应加大力度。

第五式:屈颈双肩松胛式

损伤病理:头颈屈伸运动是靠颈前的斜角肌(屈)和颈后头颈夹肌、项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伸)。长期低头或半低头工作,容易导致伸肌群劳损。特别是项韧带。该韧带是颈部最坚韧的骨骼肌韧带,深埋于所有颈椎叉状棘突中,起到支撑头颅重力,维持颈椎正常向前弯曲的曲度以及各颈椎中轴位置的重要作用。一旦劳损,肌力下降,颈椎骨失去中心维系力,产生旋转、侧弯、出现颈曲紊乱,而致颈椎病。

防治机理:屈颈下,使颈背伸肌群和项韧带紧张,与起止点形

成拉力,抖动肩胛以松解粘连,改善血运,恢复肌力。

体操方式:正立,低头屈颈,放松,双手下垂,抖、摇动双肩

带胛,先前摇8×2次,再后摇8×2次,上下抖动8×2次。

注意事项:抖摇肩胛时,上肢尽量不要摆动。如摇抖时,感到

肩胛有不适,说明已有肌肉粘连,可加大摇抖力度及次数。

第六式:抱肩转胸式

损伤病理:维系颈椎椎曲及中轴位之斜方肌、头颈夹肌,项韧带均以肩胛、胸椎为附着点,特别是斜方肌,上连颈椎下连上段胸椎,因劳损或风寒损伤,肌力失去平衡,上可导致颈椎紊乱,下可导致胸椎肋胸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旋转、侧弯,可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胸肋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支配内脏的神经紊乱,出现心动过速、胸闷、胃脘胀闷等并发症。

另一方面,肩胛骨上部肋骨背部组成胸胛关节,其冈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可使肩胛上移,大小冈肌及大小菱形肌(附着胸椎)可使肩胛骨左右摆动。肩胛部肌肉可因长期单一上肢活动或风寒而受损,肌皮缺血粘连,可导致胸椎关节紊乱。

防治机理:运动肩胛内大、小菱形肌对胸椎中轴位的稳定作用(左右平衡),左右转动胸廓,调节肩胛内肌肉对胸椎的平衡力,纠正胸椎关节错缝。

体操方式:正立、双手抱紧两肩,左右转摇胸廓各8×4次。注意事项:转胸时,尽量腰胯不动。

第七式:双胛合拢式

损伤病理:维系颈椎椎曲及中轴位之斜方肌、头颈夹肌,项韧带等因劳损或风寒损伤,肌力失去平衡,上可导致颈椎紊乱,下可导致胸椎肋胸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旋转、侧弯,可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胸肋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支配内脏的神经紊乱,出现心动过速、胸闷、胃脘胀闷等并发症。

防治机理:使肩胛后耸,后胸椎合拢,以松解大小菱形肌与斜方肌因劳累充血或损伤而粘连,使疲劳恢复,血运改善,损伤修复。

体操方式:正立、屈双肘提肩,使双肩往背靠拢,同时作深呼吸以扩胸,反复8×4次。

注意事项:提肩拿胛时,头颈不动。如有酸痛感,说明已有损伤,应多作此运动式,以达到自我康复。

第八式:抱背转胸式

损伤病理:胸椎与腰椎之间的胸腰部是脊柱运动的枢纽,也即运动胸廓可带动腰椎。其运动力主要是背阔肌和腰骶棘肌,这二组肌肉可因长期坐位(如司机、办公室工作等)而劳损,肌力不平衡,导致胸腰椎关节紊乱,产生腰背痛。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防治机理:双手抱腰背部,以稳定二组肌肉交汇处,转动胸廓,使之肌力协调平衡,久坐充血可消散,损伤可恢复。

体操方式:正立,双手转向背,掌心按压腰背部,转动胸廓,左右转动各8×4次。

注意事项:转动胸廓,头颈随转但骨盆不转。

第九式:摸膝转胸式

损伤病理:主要是背阔肌和腰骶棘肌,这二组肌肉因长期坐位而劳损、肌力不平衡,导致胸腰椎关节紊乱,产生腰背痛。

防治机理:以稳定二组肌肉交汇处,转动胸廓,使之肌力协调平衡,加大胸腰枢纽的活动度,使因久坐、久站疲劳缺血之肌肉恢复血运,消除疲劳,已损伤者增加血运,使之恢复肌力平衡。

体操方式:正立,略弯腰,右手触摸左膝,左手能摸右膝,交替进行,各8×4次。

第十式:挺胸后伸式

损伤病理:同六、八式

防治机理:经六、七、八、九式运动后,胸椎左右肌力得到调节,胸椎关节左右松解,本式使之关节前后松解粘连,错缝复位。

体操方式:双手按压胸背,双肩往后作挺胸,略伸腰,并同时叫喊“呵”声,反复8×4次。

注意事项:挺胸时头颈及骨盆不动。

第十一式:顶天立地式

损伤病理:同第六、八式

防治机理:提升胸廓,使胸肋关节及胸椎关节上下运动,松解肌肉韧带粘连,调节胸膈郁闷。

体操方式:正立,稍息步态,两目平视,双足站稳,腰背挺直,收腹、抬头、双手五指交叉,上举头顶,并向上伸展,同时感出“呼”声,双手放下,再上举,反复8×4次。

注意事项:上举双手,同时尽力使胸廓上升。

第十二式:点头哈腰式

损伤病理:脊柱伸肌群不仅有伸直脊柱功能,还有支撑躯干的负重功能。因长期坐位,易损伤,且背部肌肉也容易因姿势不正而损伤,或受风寒损伤,逐步出现肌肉劳损,继发椎间隙变窄、后关节腔变窄,因肌肉支撑力减弱而压力升高,椎间盘、关节软骨受高张压而变性退化,椎骨排列紊乱、旋转、侧弯,椎曲改变而刺激或卡压脊髓、神经,出现腰腿痛。

防治机理:以锻炼伸肌群为主,维护脊柱的支撑力。

体操运动:正立、分步、挺膝,双手五指交叉,屈低头颈、弯腰,双手抵地方向;再直立,弯腰,双手抵地,反复8×4次。

注意事项:双手抵地方向时,如能抵地更好,不能抵地尽量下弯,但双膝不能屈曲。

第十三式:剪步转盆式

损伤病理:腹部肌肉如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均与髂腰肌相连,与脏器形成腹内压维持腰椎平衡。同时,腰椎屈肌——腰大肌在腹腔后下连腿部内收肌群,止于股骨小转子。长期坐位,腹肌、腰大肌容易松弛,维系力减弱,导致腰椎不稳,另一方面,下肢外展之阔筋膜张肌因劳损而导致臀上皮神经卡压,出现疼痛。

防治机理:剪步(双下肢交叉运动)主要运动内收肌群及腹肌群,消除疲劳,使髂腰肌,阔筋膜张肌,有粘连可松解,缺血可改善,恢复下肢内收外展及腰部屈伸肌力平衡。

体操方式:立正,右脚起步跨至左下肢前方,后左脚起步跨至右下肢前方呈剪交剪步态,向前8步;退后反交叉步态8步,前、后各8×4次。

注意事项:交叉步态时,避免两下肢冲撞,并保持身体平衡。

第十四式:前弓后箭式

损伤病理:损伤病理:腹部肌肉如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均与髂腰肌相连,与脏器形成腹内压维持腰椎平衡。同时,腰椎屈肌——腰大肌在腹腔后下连腿部内收肌群,止于股骨小转子。长期坐位,腹肌、腰大肌容易松弛,维系力减弱,导致腰椎不稳,另一方面,下肢外展之阔筋膜张肌因劳损而导致臀上皮神经卡压,出现疼痛。

防治机理:主要运动内收肌群及腹肌群,消除疲劳,使髂腰肌,阔筋膜张肌,有粘连可松解,缺血可改善,恢复下肢内收外展及腰部屈伸肌力平衡,加强内收肌、腰大肌的锻炼,并有防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用。

体操方式:站立,双手叉腰,右下肢前跨,身体前倾,并屈膝(前弓),左下肢后伸直(后箭)后退回伸右膝,身体后倾,一前一后反复8×4次。

注意事项:如膝关节有病变者,运动时避免屈膝引起疼痛。

第十五式:金鸡独立式

损伤病理:骨盆是脊柱的基础,维系腰维、胸椎中轴位之骶棘肌、腰背筋膜均起于骨盆两髂骨。其骶骨承载腰椎。因此,骨盆损伤,出现倾斜,即可继发腰椎侧弯。

骨盆之髂骨与骶骨由韧带连结,特别是骶髂韧带,妇女可因妊娠产后恢复不好,或长期侧身卧等等而导致骶髂韧带劳损、松弛或痉挛。对骶髂关节维系力减弱,由于下肢步行垂直压力作用,可导致骶髂关节错缝引起下腰痛,甚至骨盆倾斜。

防治机理:运用身体垂直弹性力,锻炼骶髂韧带,使之劳损者恢复,维持力平衡。

体操方式:双手叉腰,单下肢直立,弹跳,左右下肢交替各8×4次。

注意事项:如患者有膝关节炎性关节炎或下肢伤疼者,改为单下肢站立。如在弹跳中下腰痛者,说明骶髂关节已有损伤,应找整脊师调治。

第十六式:过伸腰肢式

损伤病理:同十五式。防治机理:调整竖脊肌、腰大肌、骶髂韧带前后的维系力。体操方式:正立、双手向前着地爬下,双下肢伸直,但胸腹不着地,然后一下肢屈膝置小腿于另一腿上。

1式:作俯卧撑式——双上肢屈伸,使身体及一下肢直上直上。两下肢交替屈膝置另一腿上,各俯撑4次(可视体力增加)

2式:仰卧、屈膝、双手抱胸,挺腹挺腰使与膝持平,反复8次。

3式:俯卧、伸腰,双上肢后展,下肢后伸。

注意事项:按俯卧撑要求胸腹及膝不能触地。(按此式仿韦陀献十二式之一)

第十七式:床上起坐式

损伤病理:腰椎的稳定,后靠竖脊肌,前靠腹肌及腹内压,因肥胖腹肌松弛,腹内压减低,腰椎椎曲可加大而导致椎间盘退化、小关节退化、崩解、腰椎滑脱。

防治机理:锻炼腹肌及腹内压,和竖脊肌维持对腰椎力平衡。

体操运动:仰卧、屈膝,双手抱膝,使全身屈曲,然后用力呈伸双下肢状(但手抱膝不松开),使上半身离床,力争能坐起(如开始不能坐起,让旁人扶持),然后再躺下,再坐起,反复10次。

注意事项:需入静,候气归丹田,增加腹压。

第十八式:震天动地式

损伤病理:脊柱是身体之中轴枢纽,四肢五脏六腑皆由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和中轴垂直,而有功能。脊柱之正常曲度也依靠周围之肌肉韧带、骨骼压力平衡,协调统一的。

防治机理:运动全身,以维护脊柱压力学稳定性。

体操运动:站立,微闭目。全身放松,脚尖着地,足跟离地呈弹跳式,并抖动全身,同时张口喊“哈哈”声(按节奏)8×4次。

注意事项:本式为十八之最后一式,全身通过十八锻炼,脊柱稳定性已得到维系,此式全身放松以收功。

在整脊疗法的学习中,当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之后,还有一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疗效,就是发力技巧。在整脊治疗中,所有的一切放松肌肉、患者配合、手指顶按均为了最后的整复动作,若由于对发力技巧的掌握不到位而影响了疗效,甚至损伤了术者自身,均令人十分惋惜。因此,本文将探讨在患者脊柱不同节段的不尽相同的发力技巧,保证手法疗效,保护医师自身。

1 寸劲的概念

寸劲最早是作为一个武术概念,由李小龙的演绎而广为人民所熟知,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

促、刚脆的爆发力量[1]。而延伸到医学领域,寸劲则指一种较快的手法,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较高,通过瞬间发力,作用在患处,松解肌肉和韧带痉挛,治疗原发病的手法,包括指寸劲、掌寸劲、肘寸劲和寸劲扳法[2]。因其收发在一寸之间,故而称之为“寸劲”。所谓“快”,是指手法发力以“扳机点”作为发力时机,要求“寸劲”发力,强调疾发疾收[3]。

2 寸劲的重要性

寸劲的概念贯穿整脊学习的始终,但寸劲的重要性却鲜少有人提起,因此重申寸劲学习的重要性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寸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迅速整复,减轻痛苦。由于脊柱生理结构原因,当患者脊柱出现偏歪、倾斜、旋转等问题时,应当受到超过脊柱固定力量的力量时才能实现对病变脊椎的整复,这就强调医者需要在病变部位施加一定力量。由于患者病变部位敏化原因,当医者施加力量时,常给患者带来痛苦体验。这时若不能快速整复,就会使患者疼痛、紧张;若一次整复不到位导致需要多次操作时,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佳体验。(2)减少暴力,安全整复。当医者面对自己力量无法应对的患者时,若强行采用暴力方式进行扳动,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曾有报道:暴力推拿腰椎致双下肢不全瘫为主要表现的马尾神经损伤;暴力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多发性腰椎间盘脱出并截瘫[3]。面对无法单纯依靠力量整复的患者,除了请助手帮忙之外,还可以考虑运用寸劲进行治疗。(3)改良发力,减少消耗。寸劲能够保证医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力为尽量多的患者服务,不掌握寸劲就无法在保证治疗患者的情况下保证自身的发力姿势健康,较易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等慢性疾病。掌握寸劲,能够在尽量快的时间为患者进行整复,维持一个体位的时间较短,减轻对自身的损伤。

3 寸劲的原理

武术中的寸劲是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4]。延伸到整脊治疗中,则是指在放松病变脊椎局部肌肉后,先给脊椎施加一定的力量,向整复方向推移,当移动到生理极限位时,在已施加力量的基础上增加一重突然的、有控制的力量,使病变脊椎复位。应当注意的是,在施加第二重力量时,要保持对病变脊椎施加的第一重力量,不能回缩后再加重下按,这样会使第一重力量毫无意义,而且有暴力冲压的嫌疑。为了保证在第一重力量持续施加在病变脊椎时能够有第二重力量爆发,多数情况下腰借助身体的力量,在手上做动作,如按压偏歪腰椎时,由腹部收缩带动上半身下压,或膝部弯曲带动上半身作用于病变脊椎的力量增加,实现第二重力量的爆发。由于整脊动作繁多,因此将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寸劲发力的说明。

4 寸劲在各个脊柱节段的具体运用

由于整复部位不同,对于医者、患者体位要求不同,医者所需力量大小不同,所能采用的部位也不同,因此将脊柱各个节段的寸劲发力技巧进行详细说明很有必要。整脊手法数目繁多,按照动作幅度大小可以区分为整复手法和微调手法两大类,现将在脊柱各个节段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整复手法和微调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4.1 颈椎整复

4.1.1 颈部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在患者侧后方,以一手拇指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让患者颈部慢慢前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再让患者向患侧侧屈到最大限度。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部向患侧方向慢慢旋转,旋转时患者头部不能仰起,当旋转到有阻力时,术者随即用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按在棘突的拇指协同用力将患椎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声,拇指下也有棘突弹跳感。此手法的特点是定位准确,可用于上、中、下颈段[5]。在此手法中,术者需要先给患者病变颈椎施加一个力量,使患者保持在“最大限

度”,当手上动作都做好后,要再用劲做快速扳动。对于部分力量较弱的医生来说,是难以兼顾的。这时可配合脚下步伐,向发力方向迈进一小步,或腰部配合发力方向微微一扭,即可为手部提供力量。

4.1.2 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患者坐姿,医者立其后,以一侧拇指顶于错位颈椎骨对侧后凸之关节突内下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患侧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颈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前提下,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5°,顶于错位颈椎骨之拇指同时向上、向外冲推关节突[6]。医者要在给患者施加提托力的前提下实现旋转头颈及之后的扳动,脚应当顺应发力方向配合发力,在手部发力的同时向患者健侧滑动一小步,较小手部发力距离,快速整复颈椎。

4.2 胸椎整复

4.2.1 扩胸牵引扳法

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并将气呼出,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7]。此手法中,双手用力方向为后上,膝关节用力方向为前下,发力时后表线得到充分伸展,可以较快整复。

4.2.2 胸椎对抗扳法

患者取坐位,双上肢上举、挺胸。医者站于其侧后方,一手上肢环抱其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拇指顶压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作胸椎伸屈运动,当胸椎后伸到有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扳动胸椎,使其复位[8]。此手法要求医者以马步站立,身体随发力方向摆动,扳动瞬间应伴随身体向患者健侧旋转滑步的动作,以节省体力,协助实现胸椎复位。

4.3 腰椎整复

4.3.1 腰部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屈膝屈髋;健肢在下,自然伸直,腰部要放松。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用肘部抵住患者臀部,双手协同做相反方向的用力,即手掌将肩部向前推,肘部将髋臀部向后按,使患者腰部做被动扭转。当有明显阻力时,做一个增大幅度的突然扳动[5]。此手法所需力量较大,由于易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受,因此需要医者较快速进行整复。当到达明显阻力位置,医者已在进行发力,当需要扳动时,应腹肌收缩联合上半身重量,扳动病变部位。

4.3.2 腰部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9]。此手法要求两手反向用力,一按一托,医者应当马步站立,身体向头端倾斜,抬起患者膝部同时增加下压手压力,整复后突腰椎。

5 总结

整脊疗法内容繁多复杂,但经过分类总结后,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寸劲发力”技巧:在扳动瞬间结合身体各部分力量,共同作用于病变部位,就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力方法,因此具有积极的学习意义。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手法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

环椎手法

(一)旋前手法 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

4、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旋后手法病人坐位,术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风池穴饱满隆起处,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劲发力。此手法适合环椎后错位。此手法可以同样的手法调整颈2到颈6的后错位。注: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团工作的王俊兴老师所赠。

枢椎手法

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有卡塔弹响。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改良颈椎手法

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术者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掌面,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

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说明:

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发力时,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发力,如定点发力为主,或托头手发力为主,或双手同时发力。辅助手发力方向是斜上45度。

颈椎滑脱手法

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

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

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无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压在对侧风池上方的枕头上;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旋转20—30度,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整脊协会谢绝:袁哲浩、李清修改此文章为自己的原创。

说明:

1、此手法适应颈椎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同时保护环枢椎。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发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操作时无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软组织压在横突上,减轻病人疼痛。

颈胸交界手法

颈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枕头上,以下颌支在枕头上。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左手旋推病人头部,右手(定点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或轻微抖动不发力。说明:

1、此手法适合调整C6、C7、T1、T2,

2、此手法定点手几乎不发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发力的,但临床效果很差,如果把发力手放在头部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体。

3、此手法双手协调,把旋转颈椎的拉力定在定点手对侧的关节突上。发力手在旋转头部的同时,定点手适时增加压力,以达到力学传导的效果。

美式胸椎手法(一)

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

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方便。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

二、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

美式胸椎手法(二)

病人仰卧位,双臂抱肩膀,低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转病人的身体,术者右手赞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后让病人从新躺平,左手臂及术者上半身的体重按压病人的身体,发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适应胸3到胸10的后错位。对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较适合。

单侧胸椎手法

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说明:1、此手法是专门针对单侧胸椎错位,比谢氏手法更有针对性,往往顽固性的可以在瞬间复位(建议先做X诊断)。

2、此手法对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时。个人认为此手法是胸椎类手法中的一个一个基本手法。

3、如果想调节左侧椎体,可以用术者右手大鱼际垫压在患椎。

美式腰椎手法

病人侧卧,曲膝曲髋,患侧在上,术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压住病人的横突或棘突,身体或胯卡压旋转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关节的松动,造成椎体瞬间松动。压横突时,术者手和身体向同向发力;压棘突时,因为发力方向不同,所以身体发力要照顾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压为主。

腰椎手法(斜扳式)

病人侧卧,低枕,术者身体卡压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时用定点手的豆骨压在棘突下侧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后,发力时,用我上半身卡压病人胯的同时,豆状骨从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关节突。说明:

此手法卡压力和推顶力几乎同时进行,要求术者身体整体协调。此手法也验证了腰椎拧毛巾理论。

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

本人在运用苟亚博教授的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时,发现一种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双手交叉放脑后,医生站在病人一侧,一手按住对侧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对侧肩胛骨,在固定骶髂关节的情况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况下向内旋转,可以调节胸8以下的各小关节。如果想调节骶髂关节就使劲拧动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劲冲压,可有弹响。

说明:1、此手法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乱者。

2、对腰椎关节松动者效果非常好,对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对后凸者或关节僵硬者不好。尤其是滑脱的患者,请大家关注此手法。

3、此手法是侧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

4、对骨盆旋前伴有旋外者(美式旋内),定点手发瞬间可以加旋转力。

直腰定点腰椎扳法(冯氏手法)

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术者坐在病人的后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后枕部,左手放于右侧季肋,术者左手定点棘突一侧,右手从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颈项下方(对控制病人的前屈后仰角度有效)。冯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转、侧弯的高度整合手法。学者如果没有几个月的学习体会,很难掌握其要领。冯氏手法的操作过程,实在不好描述。

冯氏手法讲座中,冯氏用“稳定的失稳态”来形容椎体的运动状态。其实就是让椎体在俯仰旋转中始终处于上半身(椎体以上)和下半身(椎体以下)旋转的临界面上,处于最大的运动灵活状态上。

定点手拇指是在棘突的侧面,其余四个指头辅助稳定拇指。可以完全借助发力手完成旋转发力,但旋转时有一个稳定的旋转中心,就是拇指下。也可以定点手在发力瞬间配合推抵棘突。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0)

相关推荐

  • 脊柱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一.人体的第二生命中枢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脊椎两侧分布了31对脊神经,脊椎管中运行的中枢神经贯通全身,也就中医所说的人体脉络的运行的中心线,所以脊椎损伤或脊神经损伤可以影响到神经的传导和运行,并且可以 ...

  • 【王海锁】京城第一魔手 摸骨识病整骨术、关节脱臼复位术、骨盆闭合、舌下取栓、刺络放血

    摸骨疗法 王海锁从事骨伤医学研究和工作16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海内外患者朋友高度评价和肯定,倍受业界推崇.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总结,传统中医正骨最原始的疗法" 获得新突破,并总 ...

  • 整脊十八法(全套图谱)

    脊柱功能解剖学研究表明,人体脊柱正面观是垂直的中轴线,侧面观则是人体站立后发育过程形成的颈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向前,骶曲向后的四个椎曲.这四个椎曲是按平行四边形数学规则形成的,由其轮廓(背侧的肌肉. ...

  • 整脊十八法图解

    第一式:抱头侧颈式 损伤病理:颈椎侧屈.侧旋运动,主要依靠颈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上.斜方肌起于颈 ...

  • 整脊十八法(谁看谁受益)

    脊柱功能解剖学研究表明,人体脊柱正面观是垂直的中轴线,侧面观则是人体站立后发育过程形成的颈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向前,骶曲向后的四个椎曲.这四个椎曲是按平行四边形数学规则形成的,由其轮廓(背侧的肌肉. ...

  • 整脊十八法

    第一式:抱头侧颈式 损伤病理:颈椎侧屈.侧旋运动,主要依靠颈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上.斜方肌起于颈 ...

  • 整脊十八法,建议收藏!

    第一式:抱头侧颈式 损伤病理:颈椎侧屈.侧旋运动,主要依靠颈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上.斜方肌起于颈 ...

  • 盘点:古人“偷诗”十八法

    导语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所谓抄,说的好听是借.借用,甚至脱化.化用:说的不好听就是偷,就是剽窃,就是"文屠"."文抄公". ...

  • 颈部推拿整脊手法

    颈部整脊法适用于落枕.颈部慢性劳损.颈椎病.颈肌筋膜炎及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等,具有松解肌肉痉挛.滑利关节及整复颈椎骨错缝等功用. 一.牵颈摇头法 [体位]患者端坐,医者立其身后,双手拇指置于耳后乳突处, ...

  • 硬笔楷书教材之二十,全套三册:36个基本笔画 80个偏旁部首 60种间架结构

    硬笔楷书教材之二十,全套三册:36个基本笔画 80个偏旁部首 60种间架结构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878 了解中医长知识 中医脐疗十八法(上) 曾乐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878  了解中医长知识 中医脐疗十八法(上) 曾乐 默默 曾老师您好,我从去年一直过敏,自我检测过敏源有这些:鸡蛋,鸡肉,某种核桃,河北酸菜,某种雪饼(不是旺旺雪饼,杂牌的). 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