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问题,决定你的学习能力

成年人的学习能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01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许多聪明的中国人因为没有接触知识的途径(没有书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便很有天赋也无法进行学习。

在那个年代,知识的载体主要是书本和学校教育。但当时书籍极端短缺,教育机会也很少,所以有许多人虽然很想学习但从小没有机会去读书。1983年全国大学的录取率是23%,而2013年的录取率是76%。当时的年代又没有互联网,有多少青年想学习,但却因为没有资源和渠道而不知道在哪里学?

真正的信息和知识过剩大致是这十几年的事情。

记得在2000年的某个下午,约了朋友吃饭。在去吃饭地点的路上买了一份报纸,抵达饭店后朋友还没到,于是我便开始浏览那份报纸。由于堵车,我看完报纸的新闻后继续看广告,看完广告连报纸中缝里面的各类启示都看完了,那个朋友还没来。

这除了说明北京堵车的厉害外,何尝不说明那个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呢?如果放到现在,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我可以看一天。

02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信息和知识都供应充裕的时代,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网上听全球最知名大学(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课程,既有视频又有作业;你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各个领域的专家最新的所思所想,甚至你还可以直接向他们提问与他们交流,许多有远见的专家们也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去获得你想要的大部分信息和知识!

更进一步看,传统的教育教会了我们很多陈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譬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考试的时候就考这个“1840”,这是一个事实;还有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概念,当年需要记牢,因为考试的时候要考,解题的时候要用。

我们的教育受人诟病的地方是教了太多这样的知识,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后,你记不住也没关系,查一下就行(基础知识需要记忆这个没错,但不能矫枉过正)。

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知识掌握的层次要求就变高了,仅仅记住很多陈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识已经不行了,还要知道如何做、在什么地方用,为什么要用它等更高层次的知识。

环境的变化对应着学习方向和内容的变化,对大部分被教育“喂养”出来从来没有自己判断而缺乏选择能力的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成了“我也爱学习,但不知道学什么,那就什么也不学了”,还有少部分的人,就“什么都学”,造成许多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也不会学习。

所以我们说,不学习不行,学习也不一定行

学习方向的选择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如果你不能多年聚焦于一个领域学习,或者你学习了多个领域的常识却无法在哪怕一个细微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学习就不会带来竞争优势。

03

学习能力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习能力差的人、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人,可能不是他学不会某个主题或者内容,而是他不会选择。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学习方向的选择。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果你没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所有的东西都希望去学习,那你会被海量的知识所淹没,如同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没有方向就无法聚焦和深入,所以你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有知识上的深度,学了很多年仍然是入门级别,在专业上属于“常识”,这样的知识掌握多少个领域都价值不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仅仅掌握入门级别知识的人更容易被替代掉。

学习的方向与个人的价值观、优势和特长相关联,跟自己发展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可以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控制自己的贪婪(人生的时间有限,三年学一个领域效果远大于一年学三个领域),少就是多;其次是做减法,不要被你的兴趣牵引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将你喜欢的东西减少减少再减少,然后这就是你的方向。

04

第二个问题是学习内容质量的选择

如果你读某一个领域的大量论文,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进步其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抛去那些粗制滥造的论文,即便是高质量的论文,大部分对该领域知识的贡献都是很小的。任何领域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到某个节点上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出来。但要写好一篇论文着实不易,许多时候一篇论文要持续好几年时间才能写出来。但这些努力,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得出一个在小范围内适用的结论。同样,去认真读论文是一件很费脑力的活动,但如果能够系统地读下来,却是更快速的、最经济的了解某领域的方式。

书籍也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书一定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积累、沉淀出来的。因此许多人说写出一本有价值的书比生个孩子都难,叫呕心沥血也不为过。即便是文学作品,设计、构思、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件精巧谋划与费尽心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真正反映现实(当下和历史),才会真正引人深思。
路遥在1988年5月25日带病写完《平凡的世界》后,“站起身来,几乎是条件反射不受任何控制的把圆珠笔往窗外一扔,之后号啕大哭”。陈忠实回忆写完《白鹿原》后:在划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第六个圆点的时候,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

真诚的创作都不易!

曾经有段时间研究了一下网络文学,发现里面有不少很好的东西,但大多作品仍属于粗制滥造——除了内容无限长、吐槽无极限这些特点外,很多其实达不到《故事会》的水平。现在许多排行榜排名靠前的书虽然看起来是在讲道理,但这些道理大都来自于个体的感触,为了论证他的感触是普适的,又裁剪了许多故事来说明,读起来很好读,但却没什么用。这些作品中的的想法和说法,大部分没有经过验证,其中的道理和规则,可能只适用于自己的环境和性格。
各种社交媒体里面流行的也是这类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内容让你看得酣畅淋漓,但看完以后只能让你一腔热血,然后就没了然后。但他们还都叫自己干货。这些所谓的干货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从各种严谨内容里面摘出来的一些安慰剂罢了!

对于那些致力于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人而言,在学习时必须考虑自己获取知识的效率问题。那些有关个人体会的书知识含量一般不高,如果从获取效率的角度看,应该多去读一些知识含量更高的书籍。尤其对于新手,当你还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不具备这个领域基本知识体系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去读那些单位文字里知识含量更高的内容,这才是最快的方式。

有些人经常问,每天看朋友圈,阅读量超过一万字,为什么没见水平增长? 

如果将学习的过程看作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和处理是学习的过程,输出是用知识解决问题、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过程。

那么,学什么就是输入的问题,传统的学习是建立在知识资源有限的场景下的,在古代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开卷有益等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输入的内容质量是经过验证的,譬如《论语》、四书五经等传承数千年,已经被证明过是某些领域的精华。

但在当今的环境下,信息爆炸,知识的有效性及价值评估机制缺失,如果不做选择的话,许多内容属于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没有有价值的输入,很难期望产生高质量的输出。

就像某网红早些年说的“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名眼人们只当笑话看。股神巴菲特说自己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头版,这样的话虽然有些绝对,但表明了高效获取信息时对于输入质量的严格要求。

05

第三个问题是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需要学习的知识。

如同爬山,当你在山脚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瑰丽和奔放的想象力,估计也很难想象出山顶的风景是什么样。

那些初入门和进阶的人,对这个领域和岗位需要掌握什么是不清楚的

譬如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机构的工艺部门上班,你立志要成为工艺专家,并乐于学习不怕吃苦。但问题是,这个时候你该学什么,成为工艺的专家应该掌握什么,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或者你自己想的不一定是对的。新手在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合理的结构是什么的,这个需要在实践中迅速去补充的;同时需要贵人指引,高手告诉你应该学什么;最后,需要遍历各种事情发现自己究竟缺什么。

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在后续的知识结构部分会详细讲到。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否掌握学习的框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我们有个简单的问题,就是 “假如我想了解关于UFO(不明飞行物)的知识,应该去学什么?”。大部分人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就有点懵,虽然也可以基于自己当时的想法说一些,但谁能保证你当时说的就是正确的呢?

真正的会学习,需要掌握学习一个领域、行业、企业、人、问题的框架和模型。当提到大部分经常学习的对象时,首先头脑中要有相应的模型。

学习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学什么,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是多个维度的内容,这些维度构成了学习框架。

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框架,那学习的时候就类似于盲人摸象,如果时间足够并且你的运气足够好,到最后也许能够拼出来,但谁知道呢?

而学习的高手是,大部分他需要学习的问题都有相应的框架,所以在学习新领域的时候他仍然比普通人更快、更高效。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出版。

(0)

相关推荐

  • 只有两种学习有意义:成为专长安身立命,开启智慧看破浮生

    只有两种学习有意义:成为专长安身立命,开启智慧看破浮生

  • 学好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把它教给别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么"学习金字塔"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种,"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 ...

  • 新手,当你没有方法论和工具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任何一个工作或者知识,都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了解这个领域,知道哪些是这个领域的基础,哪些是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这也跟写论文是一样的,最一开始我们要开题,要选择一个领域研究,我 ...

  • 标准的论文proposal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许多留学生会在写论文之前他们的老师都会要求先写proposal.提案通过后,才能开始撰写论文.没有写过proposal的学生自然会感到无助,下面将与学生分享撰写论文proposal的内容,因此请不要错 ...

  • DeepProg:一个基于多模态转换器的端到端疾病预后预测框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小黑导读 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精华和未来发展的明灯.小黑决心每天为大家带来经典或者最新论文的解读和分享,旨在帮助各位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个人能力有限,理解难免出现偏差,建议对文章 ...

  •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作者:田志刚读后小结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作者:田志刚 第一章:专家 第二章:学习 第三章:实践 第四章:思维 第五章:品牌 第一章:专家 普通人时代的终结 个体的崛起 真正的专家什么样 我们将普通人从 ...

  • 写好英文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需要体现哪几方面的内容?

    包括以下四部分: 描述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的重要性 一个研究领域通常包含很多研究方向,而每个研究方向又包含很多研究热点.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该篇论文的主题从属于哪个领域或哪个方向,对社会有什么意 ...

  • 康康学姐教你复试看论文

    刚考完初试的应届毕业生应该正在为毕业论文而忧愁吧~今年开始本科院校也要进行抽检啦,那个翟.. 其实不光是毕业论文需要好好钻研,导师论文也是需要好好拜读的哦!这样才能让你脱颖而出,通过复试选到心仪导师哦 ...

  • 关于个人成长1、其实你有了学习能力,你做...

    关于个人成长 1.其实你有了学习能力,你做什么都能成功.上大学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 2.要成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条要有梦想. 第二条要设定step by ...

  • 1个训练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学习能力

    经常能听到老母亲们这样碎碎念: "我明明说了,进门以后就要换拖鞋,怎么他就是记不住?" "上厕所这么简单的事情,已经教了几百遍,孩子还是学不会呢?" " ...

  • 爱玩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

    最近几天,一则母亲收废纸儿子玩游戏成贵族的新闻引发了广大家长的讨论. 以收废纸板为生的勾女士,买保险的时候才发现卡里的钱都被沉迷游戏的孩子充值花光了. 无独有偶,济宁一个男孩,为了破解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

  • 没有学习能力,看再多世界也没用

    华章妹说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假期你的选择是哪种? 如果你选择读万卷书,那么恭喜你,还在不停地学习进步.这个时代,没有继续学习,只有终身学习.不过比起学什么,学习的方法更加重要. 掌握本文 ...

  • 1000个小确幸141~150:学习能力和执行力的核心

    今天是萱萱历,第天 每天2分钟,分享生活点滴 01  昨晚萱萱很兴奋,半夜折腾的不清,估计是昨天白天睡多了... 02  和大姐二姐约好今天一起走亲戚的,本来说起床之后就打电话说一声,但是,却忘记了, ...

  • 学习能力强的人,都懂得运用复盘这种技能,四点教会你

    我们学习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种: 1,从书本或者外部学习.培训获得: 2,向有经验的人或者公司学习获得: 3,由个人实践工作后的复盘所获得: 在这三种方式里面,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有效学习? 事实上,在2 ...

  • 如何借助“思维导图”, 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每一步,与世界同步 点击加载图片 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里上课,但是孩子间的差距往往非常大. 有的孩子思维敏捷,平时看上去不像是多么用功的样子,但是考试的时候 ...

  • 太极拳,学习能力,有什么联系?

    4月份,我在武夷山办了今年的武式太极拳线下集训.每次集训我们都有新内容加入.我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喜欢把最新练法和体验法加入到集训中.这次我把一根大杆和廖老师弄到了武夷山集训的地方. 我大概是书生气太重 ...

  • 孩子增强记忆力, 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家长们收藏吧

    都说孩子的记忆力处于清除式的,也就是说边学边忘记,但也有一些记忆力很强的孩子,但那属于个例,那些孩子天生就聪明,这是别人比不了的.但是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同样想要自己的孩子记忆力好,同时学习成绩有所提 ...

  • (5)个人能力培养| 学习能力之“二八定...

    (5)个人能力培养| 学习能力之"二八定律 " 今天分享学习能力模块的最后一个方法工具"二八定律 ", 下期将开始分享培养个人思考力的五个模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