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也存在鄙视链?如何结识外国友人?
01.
△摄于圣诞集市
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跟我一样暗下决心,交了这么昂贵的学费,好不容易出了国,就一定要脱离原先的中国朋友圈,打进国际友人交际圈,借此机会熟练掌握语言,融入他们的文化。却在来了之后,带着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害羞,寻求心理的舒适区,仍然待在中国的朋友圈中。
这里仅以自己的实际体验,给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和外国朋友认识,甚至于成为好朋友的。
02.
△摄于圣诞集市
策略一:主动搭讪
刚来法国时,上课时间推迟了几乎一个月,在那一个月里,可谓是体会到了真正孤独寂寞的留学生活。因为一个人住在studio,又不愿意和熟人交往(恩,我是个性格很别扭的人),总不能每天都待在屋子里不和人说话吧。于是,我开始了满大街乱逛和搭讪的生活。
我是对“他人”充满好奇心的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好朋友最怕的就是哪一天我会被陌生人给卖了。因为,我真的可以随时随地和陌生人聊起来,卖煎饼果子的大叔(哎呀,咱们是老乡啊),武汉图书馆门口推着车卖CD的大爷(好好好,要好好读书),司机,服务员,国际酒店门口的客人(我家住在附近,初中的时候每天上下学最兴奋地就是跑去和别人“练英语”)等等等等。追溯到自己为何选择学习法语,也有这样的原因在内:太爱和陌生人说话了。这种轻而易举地和陌生人建立联系,寻找可交流的话题,追求新鲜的语言和话题刺激,会让我觉得异常兴奋。
我已经记不太清那一整个月,我跟多少陌生人说过话了,总之,最后认识了市政厅门口的保安。人际交往就是一条长河,会有无数的分支和交集。其中一个介绍我认识了宁嘉姐,可以说是对我留学生活有巨大影响力的朋友。另外一个是爱开玩笑的马达加斯加大叔Richard,他还在另一个学生机构上班,也就顺便认识了此机构的前台,每次去除了被Richard调侃,还能和前台的小哥小姐热烈地打招呼,更轻松地获得音乐会信息,拿到门票,工作信息,住房信息,活动信息之类的。
主动搭讪,并不难。在我看来,想要打破和完完全全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敢于主动说话,不知道说些什么?那就提问吧。市政厅广场有个摇手风琴的老爷爷,有小伙伴主动搭讪,问怎么运作之类的,老爷爷还让她过了一把瘾。同样的道理,踏出第一步,否则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就和其他的游客没有任何区别。像Richard说过的,他永远分辨不出和他打招呼的中国人的脸,怎么那个中国人才和他打完招呼,又进来了一次?(一般情况下,在法国我们进一个地方要主动和保安问好,让其查包,Richard在学生机构当值,永远分不清中国人的脸哈哈哈哈哈哈)。
策略二: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朋友,这种方式极其特殊,可遇不可求。
多亏某位不认识的学姐在网上发信息说自己的一位外国朋友想找人练中文,于是我很积极主动地联系了这位外国友人。第一次在一家她很喜欢的咖啡馆见面,我这个学渣穷人搞混了可可和可乐,易拉罐和玻璃瓶,最后结账的时候据理力争,就是不肯多付因为语言原因弄错的钱(我点的是易拉罐装的,最后上来的是玻璃瓶装的),最后我们两个人被咖啡店老板赶了出去,我当然只付了易拉罐的钱。本以为这个女孩再也不会约我出来了,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为了好朋友,没错就是Francesca。后来还老因为这件事被她男票Rémi善意地嘲笑。
人际关系也可以是圈状扩展,在Francesca生日的时候,那个发布信息的学姐也来了,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寝室的,她来法国的时候床铺空出来了,我刚进大学睡得就是她的床。人生何处不相逢。
再后来,Francesca介绍她的同学,她的同学又介绍另外一个同学,就这样,认识的外国朋友就逐渐扩展。但是上课期间中午一起约饭,平常相互作客,真的是能极快地稳固友谊。
策略三:主动出击
和策略一地大海搜针式方法不同,主动出击要求缩小交友范围。我们学校的语言楼图书馆里,有一面找语言搭档的墙,在我的第一张电话卡接近过期,但仍然没有用完话费之际。我给墙上的每一个找中文学习搭档的学生打了电话,不幸的是,一半的人没接,另一半的人全部说中文太难,转学英文去了,我也是跪了。但是仍然有很热情的同学表示,虽然自己转学了英文,还是可以和我一起玩之类的。可惜我最后一直没主动联系她,也就断了联系。
Jenny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我的,当时收到一封“我们交个朋友吧”的邮件,我是非常诧异的,万万没想到确实有外国人这么诚恳地想学中文。后来Jenny也成了我非常好的好朋友,这位原英国女孩爱音乐爱厨艺,也爱组织各种聚会。我也慢慢认识了她的另三位室友,她在聚会上邀请的朋友。
有一次聚会一法国男孩说坐久了屁股痛(J’ai mal à la fesse),那次是“中文法文交流聚会”,在场的要求知道中文怎么说。于是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清晰发音“我的屁股痛”,我也真是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接近十个外国人齐声说“我的屁股痛”。笑。
再有一次和Jenny、Xavier一起逛圣诞集市,当时Xavier就轻轻把我往人群里推了一下,让我这个第一次见圣诞集市的中国人往前冲,回去后我发了朋友圈。据说这两个人只看得懂自己的名字,看不懂其他的描述,硬是用谷歌翻译出了“Xavier推了我”这样的句子,“她竟然说我推她!”无奈笑。
03.
△摄于圣诞集市
策略四:参加一个国际社团
我误打误撞地参加了学校的国际社团(找错地方了),发现里面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非法国学生,后来跟着这个社团去参加“8欧元一天的出游”,世界美食评比大赛,圣诞大餐,读书分享等活动。
深交的朋友Caroline和Céline,也是每周某天一起约饭。偶尔一起参加活动,今晚去Caroline家吃raclette。至于在社团里认识说过话,脸熟的朋友那就更多了。
国际社团,能让你认识更多非法国人,拥有一个更广的交友视野(虽然这个社团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西班牙语地区),所以我最近特别好奇,为什么我从没有见过印度人?但是Francesca又说图卢兹有很多印度人。另一方面,因为都是非法国人,他们在交友方面会更友善,更开放,更愿意和你去交换想法。每次注册,都打不清楚我的名字真的好无语。
策略五:参加各种活动
在我看来,其实这一策略是最次的,活动能让你认识新外国朋友,但他很难让你结识新的外国朋友。
我参加过很多很多的活动,从开学以来的“图卢兹学生文化周”、“万圣节”、“感恩节”、马上要来临的“圣诞节”、“新年”,各种各样的晚会艺术展览音乐会表演社团联合秀。大型的活动,几乎没有机会和陌生人说话,大家都是结伴而来,偶尔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一位艺术家问我“Maoïsme”,或者和工作人员聊。
其他的小型活动,如语言交流找搭档晚会,咖啡厅语言活动之类的,开场白永远都是千篇一律地自我介绍,或者通过玩游戏认识别人,之后却再无联系。所以,在我看来这种活动很难找到真正的外国朋友。
偶尔参加微型聚会,如上次参加一个语言社团组织的活动,只有三四个人,省去自我介绍,直接聊阿拉伯国家,难民(因为其中有一位是来自苏丹的难民小哥),非洲,我觉得非常非常有意思。后来组织者每次有其他活动也会给我发邮件让我去参加,还邀请和他们家人一起去逛另一个圣诞集市。
策略六:上课报同学大腿
去找同班的外国同学做朋友,可以说很难,也可以说很简单。体育课是没希望了,总共参加了两节体育课,课上的同学相当冷漠。还好有语言课,唯一的和外国同学一起上课的机会,去蹭过一节英语课,同桌是一个很善良裹着头巾的女生,但是很遗憾,因为再也没去英语课,也和那个女生没有联系了。
西班牙语课上,倒是抱紧了同桌语言大神的大腿,会说五种语言的英文在读博士,突尼斯的人生赢家大哥,已经在法国安家了。除了课上我要小小声地问他问题,下课后还要一起讨论讨论中非关系,主要是他给我讲。果然,大神的视野就是不一样。问:“有一种观点是,中国现在资助非洲是新移民,你怎么看?”答:“这是一种西方观点,但是其他的欧洲国家在做同样的事情。”发现最近自己对非洲地区很感兴趣,问了他挺多问题,他也非常热情地给我解答。
04.
△摄于圣诞集市
有一种观点一直备受争议:“中国人喜欢抱团”,可以赞成可以反驳。Caroline的朋友都是法国人,国际社团里聚集的西班牙语地区学生,地铁上偶遇的成群穿着制服的日本人,阿拉伯人聚集的阿拉伯商店和广场。但另一方面,学中文的朋友告诉我的“确实很难在经常聚集的中国人中找到机会去认识朋友”。
我来法国以后发现外国朋友都爱用一个词“juger”(评价),“我不会juge你的”。很多时候,中国人和外国人同时在场的情况下,一起讨论中国的现象问题时,非常容易出现分歧。极端爱国,极端批评自己的国家的人都有,我觉得很神奇,中国人几千年来崇尚“中庸文化”,在我们这群出国的留学生身上竟然没有体现。个人成长模式的差异对自己的眼界和认知的影响何其之深。
认识外国朋友,每天和外国朋友待在一起就是留学生鄙视链上的顶尖吗?那为何自二十世纪以来,周恩来邓希贤在法国创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聚集中国人,开展爱国行动,到今天各个地区的中国社团,不都是为了团结中国学生,凝聚力量吗。
综上,努力去结交外国朋友,打进国际圈也好,或是保持和中国朋友的来往,继续频繁使用国内一系列社交软件也罢,都是自己的选择。不要忘记留学的初心,他山之石,一起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