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中遇见金陵(下)
SUMMER
☀美食☀
01
食在夫子庙
笔者到夫子庙必去的是“蒋有记”、“莲湖糕团店”。“蒋有记”建于1922年,它家的牛肉锅贴位列“秦淮八绝”之一,足见其美味。
牛肉锅贴状似饺子,但比饺子略狭长,一只挨着一只放入扁平的大油锅中状如菊花瓣,倒入菜籽油,需不停转动油锅,让每只锅贴受热均匀,煎至金黄色后装盘。黄橙橙油亮亮,上部软嫩,底部酥脆,咬开皮子,牛肉馅带着卤汁鲜香烫嘴,舍不得停箸。
还有家“草桥清真牛肉锅贴扁食店”的牛肉锅贴上过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草桥”位于评事街七家湾,别看装修简单,也是家远近闻名的百年老店。发现没有?动辄“百年老店”,吃货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这么热烈啊!
再延续夫子庙美食的探寻。“莲湖糕团店”从店名可知其糕点为特色,不大的门面翻台率极高,食客很多都是本地人。为了一口吃的,我不得不混迹于南腔北调之间,感受亲密无间,真是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啊!“莲湖”除了三色糕、桂花卷心糕、条头糕、黑芝麻青团等糕点,必吃的是有着“中华名小吃”称号的赤豆元宵。
“莲湖”的赤豆元宵与别处不同,味道偏甜,暗红透亮、热气腾腾的一碗,冒着桂花香气,里面有莲子和元宵,莲子软糯,元宵韧性十足,加上黏稠的汤,一勺舀起还黏丝不断,恰似吃货们对美食的追求孜孜不断,情意深长。
02
笔端美食
夫子庙的永和园的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清末的“雪园”茶馆,素有“秦淮第一楼”美称。永和园的小吃以干丝和烧饼最为出名。烫干丝切得细如绵线,号称能穿针,豆腥味全无,口感细腻柔韧。
它家的烧饼“三七油面,四门包酥”,又称“蟹壳黄”。1923年8月,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俞平伯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提到了:“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朱自清对永和园的烧饼更是念念不忘,不止一次提到过,“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烧,既香、且酥、又白……”你看,吃货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美食切切在心,留恋不已。
03
食在四季
南京人春天要吃“八鲜”——七头一脑:荠菜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苜蓿头、小蒜头、豌豆头和菊花脑,餐桌上春意盎然,宛若一座小菜园。春游带着小铲小剪刀,采挖野菜是南京人的必备技能。也不全吃草,如荠菜和肉混合在一起做馅,包饺子清香无比。
夏天,南京人爱吃小龙虾,十三香、红烧、清蒸、蒜泥、麻辣各种口味。南京人不在乎也不偏好什么菜系,标准只有一条:好吃就行!“多大事啊?先吃了再说!”所以各种菜系的酒馆都能在南京的街头红火。
秋风起,蟹脚痒,南京人要去高淳吃固城湖大闸蟹。秋天的另一个美食就是桂花糖藕,老藕里塞满糯米,黏黏的香甜口感,藕的糯软与桂花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风味。落叶萧索的时节,满街的板栗飘香,又到了吃糖炒栗子的时候,各种香味混合在一起就是秋的味道。
冬季当然是来一碗糖芋苗配一只梅花糕了。梅花糕源于清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因而得名。梅花糕形状上大下小,面上就像一朵梅花的形状,点缀着小元宵、红枣、葡萄干。外壳酥脆,里面的水果馅或豆沙馅松软可口,热乎乎的一杯往手上一捧,不过几元钱就能带来味蕾和心理的满足。最出名的梅花糕在湖南路的马台街,极小的门面,稍不留神就会忽略过去。
苏轼云:“百事常随缘,饮食穷芳鲜”。爱美是种天性,爱吃是种人性。风云变幻,似水流年,总有些美食带着流传的故事传承至今。美食承载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与情怀,难解的故乡情。
END
作者简介:雪凝儿,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获全国铁流文学奖,自媒体新人,日更达人。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不过芸芸凡尘一俗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