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体验 ▏一平米 ▏答疑-2
1
前几日,上次参加旅行私塾的一个成员发了段文字给我。看完后我说,你可以先把个人抒情的习惯放一放,先感知体验日常周边,尝试写点相关的文字。她回复说,平时忙,如果专门去观察和思考太费脑力了,还是顺手记录下瞬间感觉来的容易。
从这件事发现了感知体验常被误解的几个地方。
首先,感知体验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去安排时间和地点去进行。感知体验随时都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开始和结束,都由自己做主。试着放下自己对世界的固有认识,对身边的世界多停一秒,多看一眼说不定就会促发自己的敏感,多反问几个为什么就会促发自己的思考。换个思路,这应该算是一种大脑的放松,而不是增加负担。
其次,感知体验需要放松的心态和耐心。有功利心不好,真不用刻意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获得什么特别的收获。没有感知到什么那就等以后有空了再试、再想。有的人试几次如果没有收获就质疑方式本身,那是他太没有耐心了。感知体验由好奇开始之后剩下的只有慢慢积淀,没有其他捷径。
最后,感知体验还是需要琢磨,动脑子。愿意动脑子的人现在太少了,尤其感知体验又不能带来具体的现实利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想的时候就好好琢磨下,尽管都是些碎片,积淀下来会有不错的收获。如果不愿意动脑子,花时间揣摩和表达出来,以为简单观察描述下,顺手写出来就可以了,这种轻思娇慢的状态还是抓紧扔掉的好。
个人抒情往往只是种情绪,自己品味就是了,给别人看反而容易尴尬,因为别人不好去评说。抒情和描述只是感知体验最最表层的内容,严格的讲都不算是。感知体验里混杂了不少理性的逻辑和思考,越深入,文字里虚空的东西就越少,这样才会有所得的可能。
刚开始表达的时候,在文字本身和主题内容上,往往会显得刻意和虚胖、缺少逻辑性。
很正常,练则简,简则几乎华贵,坚持下去。
2
关于“敏感”,最近文章里出现频率比较高,这两日也看到有人在留言里提到了这个,就再说两句。敏感和性格内向、外向之间的确微妙,没有明确的关系。除了性格,引发一个人敏感的因素有很多。倒不用轻易去放弃人的这种特征,因为回避不了。
不了解心理学,只能从个人经历讲。即使到现在我还是看不出蒙娜丽莎的美,但这并没有妨碍自己对其它艺术方面很多事情的巨大兴趣。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敏感来源于对感兴趣的方面(或者缺失的方面)持续关注和琢磨的结果。
现在不敏感不要紧,只要还有兴趣,逐渐会找到的。
3
应该说,“快乐”是时下流行的最不靠谱的词语,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虽然太多人都成天挂在嘴上。“快乐”应该不是评价人生的秤砣,生命是感知过程。我们的人生往往不是算数题,这个少了那个就多了。
感知体验和性格、敏感度没有必然的关联。人都是复杂的,身上也不是只有一种性格特征和敏感点。所以不用着急判断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感知体验,而是自己先去试试再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
4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些道理都懂,只是。。。(估计后面肯定是一大堆的理由和借口),这个我真帮不了你。
现在是服务至上的年代,习惯被快乐的喂食,这容易让人懒惰的踏实了吧。
讲以上这些内容不是针对谁,只是借用了话题的引子,可别有其他的误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