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栋材、姚荷生:从内经解析小便的形成过程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来源/汪栋材

姚荷生(1911-1997)中医理论和临床大家

编者按:《黄帝内经》将诊察二便列为“治病四要”之首 ,《黄帝内经》很多篇章通过观察二便变化以鉴别诊断疾病,并推测疾病预后。姚老引用内经原文及诸家经典,详细地阐述小便的形成过程,将水液代谢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跃然纸上,读后令人大有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之感,老先生中医理论之精深、治学态度之严谨,实令人叹服不已。
本文包括大小便形成的生理概述、大小便在《伤寒论》中的病理分析与鉴别意义,由于篇幅所限,将分次连载。
鉴于本文内容之复杂,编者作了思维导图,以便读者理解,图中若有错漏,皆因整理者水平所限,还望诸贤批评指正。
1、二便形成的生理概述
中医所谓“生者其常,病者其变,”要对二便异常表现作鉴别分析,就必须认识二便正常生理形成过程。二便是水谷代谢的生理产物,水谷代谢是全身脏腑协同得以完成的复杂生理过程。
其主要包括水谷运化、吸收、输布、排泄一一二便形成等。脏腑完成水谷代谢生理过程的具体形式是气化、升降、出入。即脏腑对水谷的分清泌浊、升清降浊,取精去粕。《六微大旨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可见脏腑各有分清泌浊、升清降浊、取精去粕的功能。但清浊是相对而言,且清中有浊,浊中有清,其清者升而外达,其浊者降而内藏。所谓“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二便为水谷代谢的浊中之浊,故通过六腑从下窍排出。脏腑虽均有分清泌浊、升清降浊、取精去粕的功能,但脏主要是升清取精而藏。腑主要是降浊去粕而泻。故《五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小便形成的生理概述
小便是水液代谢生理产物。脏腑对水液气化、分清泌浊,升清降浊、取精去粕,其清者上升化为人体正常津液、营血,阴精等生理物质以敷布周身,营养脏腑器官,其浊中之浊则下降于膀胱,化为小便排出。
脏腑对水液代谢:气化一一分清泌浊、吸收输布——升清降浊、排泄一一取精去粕,是逐级不断进行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述了人体水液化生、输布过程。
胃——
饮入于口,经过水谷之道咽喉,而入于胃一一水谷之海,水经阳明燥土胃的游溢、分清泌浊,水液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脾胃以膜相连。”膜,当为三焦焦膜,胃中水液之清通过三焦上输于脾。胃中水液之浊“以次传下”下泻小肠,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养胃腑本身,并经过胃的生化而为营血,即“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营血进入胃之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脾——
胃中及小肠的水液之清通过三焦上输于脾,经脾土之散精以分清泌浊,其清者,通过三焦水道上输于肺,其浊者由三焦下泻小肠,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养脾脏,敷布于脾胃所主之四肢、肌肉,脾“为胃行其津液”“中央脾土以灌四旁”,其中亦经过脾的生化为营血进入脾之经脉,参与血液循行。脾、膀胱及大肠水液之清通过三焦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分清泌浊,其清者宣发于肌表、腠理。经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其浊者,经过三焦肃降于膀胱、大肠;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养肺脏,并“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参与血液循行。
小肠——
小肠受盛经胃依次传下及脾经三焦下输的水液之浊,经小肠丙火之府的分清泌浊,其清者,上输于脾;其浊者,大部分经三焦下输于水府膀胱;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润小肠,并经小肠生化而为营血,进入小肠经脉参于血液循行。
膀胱——
膀胱收藏小肠及肺通过三焦下输的水液之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经膀胱气化、分清泌浊,其清者通过三焦水道上输于肺,其浊则为小便排出体外,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养膀胱,进入膀胱经脉参与血液循行。
大肠——
大肠接受由小肠依次传下及肺经三焦下泻的小部分水液,经过大肠燥金燥化,分清泌浊,其清者通过三焦上输于肺,其浊者则和经大肠变化后的食物之浊一一糟相相合,再经大肠化物而为大便,排出体外,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则滋养大肠,并经大肠生化而为营血,进入大肠经脉与血液循行。
少阳三焦焦膜——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当水液过三焦(上、中、下)输布时。三焦气化对水液进行分清泌浊,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之浊,浊中之清滋润养三焦,并经三焦生化而为营血进入三焦经脉参与血液运行。上中下三焦均有分泌、升清降浊的功能,但上焦以升清宣布外达为主,中焦以分清泌浊为主,下焦以降浊为主,即“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上焦如雾”;“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中焦如沤”;“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行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下焦如渎”。
何为三焦焦膜?
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帯,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摘自姚荷生三焦焦膜病辨证
肾——
肾者,水脏,主水。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肾通过温阳化气,对水液分清泌浊,其清者上升,输布于脏,其浊者降泻于腑,尤其是相表里之水府膀胱。清中之浊,浊中之清滋则滋养肾脏。并经肾之生化而为营血,进入肾之经脉参与血液循行。上升于脏及降泻于腑的水液清浊经脏腑生化为精而泻藏于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且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主二阴,主二便,司开合,对小便的形成与排泄起主要作用。
张景岳说:“肾气化则二便通,肾气不化则二便闭,肾气壮则二便调,肾气虚则二便不禁。”肾为水火之宅,为人身阴阳之根本,脏腑对水液的代谢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合三焦膀胱”。膀胱居下焦而为肾水之府库,而三焦遍布全身为肾从源到流之行永渠道,三焦又为肾之火府,内藏相火,肾阳蒸于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所以膀胱三焦气化行水均须肾阳命火之温煦。“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岂命门之阳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因而脾胃与肺对水液代谢亦有赖于肾之温阳化气。所谓“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五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也。”此外。大肠小肠对水液代谢亦受肾阳温煦。
陈士铎说,脾胃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之。
肝——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肝虽不直接参液代谢,但其疏泄调节气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重要作用。肝主升发、条达,主疏泄气机。肝胆脾胃地处紧邻,木土相克,生理关系密切。所谓“脾…其主肝”,“土得木而运”“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惟肝升则脾之气得于俱升”。故脾胃对水液代谢有赖于肝之疏泄,又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肝之疏泄可调畅三焦气机,疏通上下水道,三焦得肝之疏泄,元气通行,气化流畅,水液得以运化、输布、流通无阻,无用之水得以排泄。両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另ー个重要的方面,是肝肾以经脉相连,同居下焦而司相火,藏精血而同为先天,水木母子相生。张景岳把肝肾上这种密切关系称之为“乙癸同源。”肝主疏泄,肾主蛰藏。肝肾同源,故肝之阳气(相火、雷火)和肾阳一样,对水液代谢有温煦化气的功能。
总结:
综上所述,水液代谢一小便形成与排泄是肾的温阳化气、脾胃的游溢散精、肝之疏泄调节、膀胱之气化、三焦之通调、肺之肃降、大小肠之变化传导,共同完成的复杂生理过程。而脾肾在水液代谢——小便的形成、排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