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银川: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
银川平原的唐徕渠又名唐渠,也曾称过唐梁渠、唐槐渠,初建于唐代武则天年间,古渠出口开在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东侧的黄河西岸。
唐代国力强盛,因地制宜地将唐徕渠灌区向地势平缓、黄土厚积的银川平原中部发展,促使引黄灌区的大规模开发。
原在黄河西岸的怀远县城(银川),也西移到平原中央的唐徕渠东。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扩建,银川平原的唐徕渠灌区,成了著名的塞上粮仓。
1960年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之后,将唐徕渠引水段扩建为河西总干渠,统一供水,结束了银川平原人工灌溉渠无坝引水的历史。
目前,唐徕渠全长一百五十四公里,加上干、支渠总长三百二十二公里,经青铜峡、永宁、兴庆、金凤、贺兰、大武口等市县区由南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
承担着银川平原三十四个乡镇,二百二十五个行政村和六个国营农牧场,一百二十多万亩农田的灌溉。还承担着艾依河、七十二连湖、宝湖、银湖、北塔湖、西湖、阅海、沙湖、星海湖等湖泊湿地的补水任务。
唐徕渠是银川平原的母亲河,构筑了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灌区,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
过去考证,说水稻是宋代从越南引进了良种并推广的,有书则记载“宋代银川平原盛产水稻”。
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遗址,在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说明在唐代银川平原已有水稻种植的说法是正确的,甚或更早。
因为唐徕渠灌区主要部位正是平原中部宽阔的沼泽盐碱化地区,改造为农田,必须采用开沟排水、种稻洗盐的办法(这种方法在汉代已为黄河流域不少地区采用)。
银川平原流行的“开沟种稻,碱地生效”的农谚,正是唐代种植经验的总结。
历代相传,银川平原中部许多湖沼,逐渐被改变成水田。随着稻田扩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在洼地或唐徕渠下游形成新的湖沼。
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
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季节容易决口。
以银川地区来说,由于渠道不畅,渠水不能安全退入黄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入湖泊洼地,这就造成了历史上唐徕渠中下游地区湖沼密布的局面。
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银川)周边和城里,就有长湖、月湖、丽景湖、燕鸽湖、金波湖、大湖等有名的大中湖泊四十八个。
七十二连湖之说,亦不夸张。
“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
但是,在水利不修的年份,一遇暴雨山洪、黄河泛滥或渠道决口,往往“水潦横流,浸及陇亩,野生螟蟥,略无禾苗”,湖沼和田地汇成汪洋一片。
1935年测绘的“唐徕渠流域图”,主渠支渠两岸湖沼众多,银川附近地区水面竟占总面积约四分之一。
排水不畅,致使银川平原范围内普遍沼泽化、盐碱化,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粮食平均亩产长期停留在一、二百斤的水平。
除淡水湖外,银川平原上原生和次生盐池存在了上千年。
据载,怀远县(银川)“有武平、河池、红桃盐池三所”,武平盐池大约在如今西湖阅海一带。
明清时期,宁夏府城南北二、三十里处尚各存盐池,其产不多,官亦不禁。上世纪50年代初,北塔附近还有采制硝盐的营生。
70年代出小北门走北塔,盐碱化白色荒地连片皆是。就是那时湖滨东街和民族北街向北的城墙之内,也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沟系,许多浅水湖泊与积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积从以前的约七十九万亩下降到1958年约二十四万亩,1981年仅剩十六万亩,湖泊的水深也大为缩小。
新世纪随着湖泊湿地的得宠,凭借唐徕渠的补水,开发了艾依河、阅海等新湿地,整治了宝湖、西湖、北塔湖和惠农渠系的鸣翠湖、鹤泉湖等大小湖泊,银川平原的湖泊湿地又焕然一新。
游泳,银川话俗称“耍水”。
孩子们十岁左右开始耍水,姿势是狗刨,前面两手刨水,后面两脚打扑腾。
直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力提倡游泳时,才开始学蛙泳。
先去唐徕渠的支渠红花渠游泳,这里渠水浅,对身高只有一米三、四的孩子来讲,齐腰深,“漫不了帽个”,比较安全。
真正学会了游泳,唐徕渠西门桥则是衡量学游泳“等级”的标准去处,五个桥洞,三个“等级”,钻二洞、钻三洞、横渡唐徕渠。
那时没有游泳池,这个“等级”蛮科学的,能横渡唐徕渠,安全就有了保障,可以在唐徕渠继续深造,直到成为游泳好手,下得了大湖,渡得了黄河。
上世纪60-70年代,每逢夏季开始,常和发小同学去唐徕渠游泳。盛夏初秋赋闲之时,几乎天天都到唐徕渠耍水。
在这二十多米宽,二米多深的古老的灌溉渠里,造就了西北汉子擅长游泳的本领,外出在大海里畅游,为银川人争光不少。
为了方便游泳,西门桥附近的唐徕渠里还有上下水用的阶梯和护堤栏杆(现在已经延伸到唐徕渠整个银川段)。
渠岸两侧的水稻长势喜人,田间的蛙声此起彼伏。
置身于渠畔的绿树中,你会发现小叶杨的树叶是深绿色的,槐树的叶子是浅绿色的,沙枣树的叶绿中呈现灰白。
土夯的渠堤临水的一面,野草蔓蔓。安上水泥护渠板之后,板间的缝隙里,一丛丛的野草,又把渠内两侧打扮成绿色的方格。
风景宜人的自然风光,置身游在从黄河母亲那里流淌来的水中,既是锻炼又是享受。
唐徕渠的水流较急,在渠中游泳,都会随波逐流,漂向下游。游罢上岸后,必须沿渠堤返回到放衣服的出发地。顺水游泳俗称“溜沟”,回时走路多。
为了减少返程步行,游泳者多采用渡来回的游泳方式,后来逆水游泳又成了新潮。
那时夏天的多沙渠堤,热沙滚烫,从水里上来,爬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真的很爽。但光脚行走难以持久,时尚的泡沫凉鞋成了泳者的最爱,它能漂在水面,与之同游,上岸时穿着凉鞋走沙路就不会烫脚了。
1976年7月,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银川地区筹备横渡黄河的活动。要求各单位积极参加,听毛主席的话,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到江河湖海里去游泳。
报名参加横渡黄河的工农兵和各界群众,必须到唐徕渠参加水性测验,要求从保伏桥下水,顺水游到三华里外的西门桥。
唐徕渠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想战前练兵,一显身手,每天渠中游泳者络绎不绝。正式测验之日,工人、解放军列队成行,在唐徕渠集体下水的场面十分壮观。
7月16日参加银川地区横渡黄河活动,先用渡船把各路游泳健儿送往黄河东岸,再分批下水横渡,游向西岸设主席台之处。
在宽阔的黄河里游泳,十分惬意,起初水势平缓,游到黄河中间,感觉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数百人一批的游泳队伍,散落在河上星星点点。
接近西岸是黄河主流,水势较急,领队要求大家再加一把劲。在高音喇叭的鼓励下,大家精神振奋,顺利抵达西岸。岸边站满了观众,对登岸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上世纪70年代,笔者在唐徕渠管理处做电话巡线工。凭着在电信打工所学的技术,加之师傅陈万全的细心指导,负责唐徕渠淌水期间的电话线路和电话机的维修工作。
唐徕渠管理处下属十二个水管所,巡线的第一站,是位于青铜峡蒋顶公社银光大队的第一水管所,它的管辖区段是稍里桥段。
一座水泥桥,两岸杨柳树,伴之近处的绿油油的麦田,远处贺兰山的青影,凸显青山绿水,真的很美。
宁化水管所在永宁县李俊公社宁化大队,它的管辖区段是宁化桥段。
因为电话线路老化,跑得比较频繁。由此往北是位于永宁县胜利公社杨显大队的杨显水管所,它的管辖区段是杨显桥段。
银川段由西门桥水管所管辖,虽然离家最近,只是这一段线路条件好,维修较少。
巡线主要是骑自行车,路途较远时,坐火车把自行车托运上,情况紧急或线路修通返回时,坐火车比较多。后来添置了三轮摩托车,陈师傅开着,跟他出车巡线快捷方便。
在银川以北的满达桥水管所,可以见证着唐徕渠一分为二,往东北方向流的是唐徕渠下游干渠,规模明显缩小,在平罗县周成公社设有周成水管所。
往西北方向流去的叫“第二农场渠”,有南梁、暖泉、崇岗、大武口四个水管所。在各水管所的配合下,承担补杆、紧线、配交叉,更换交换机,修理电话机等巡线维修工作,保障电话畅通,直到唐徕渠停水。
南梁水管所的杨所长,虽然是崇信巷的老邻居,他经常以所为家,有些生疏。
跑了几趟之后,成了老熟人。有一次为查询线路障碍,不料在大雾中迷失在南梁的荒滩中,急中生智,沿原路返回南梁所,老杨派人带路,才顺利地排除了故障。后来老杨家搬到西门桥东南老唐徕渠管理处家属院。
有一次在唐徕渠游泳,夹在破旧自行车的破旧衣裤,被不识货的蟊贼顺走。在这种尴尬时刻,想到了退休在家的老杨,穿着泳裤去他家借了身衣服,才回到老九中斜对面的家里。
唐徕渠巡线是人生的一个插曲,却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唐徕渠管理处电话维修的陈万全师傅,他是1965年支宁的杭州知青,老三届高中毕业生。
恢复高考后,积极应对。见吾辈无动于衷,问之才知道高中都没上过,如何高考?他却鼓励引导说:“你喜欢看书学习,有基础,要树立信心,突击学个一、两年,参加高考没问题。”按照陈师傅的指点,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终身难忘。
1978年时的唐徕渠
随着银川的城市发展,唐徕渠进入市区,紧邻唐徕公园高楼住宅林立。
在康乐巷居住时,成了唐徕渠保伏桥下南塘湖的常客,跟着季节钓鱼滑冰。看着荷花满湖飘香,看着芦苇从绿到黄,穿过湖中一个个圆形踏步,在唐徕渠畔徜徉。
新世纪选择购房时,唐徕渠边几棵古老沙枣树,勾起了打沙枣的往事,一眼就相中了紧靠渠边长城花园的楼房。
如今的生活每每与唐徕渠相伴。
天色蒙蒙,窗外就会传来晨练的音乐声,联通桥下的小广场,打兵乓球的、跳广场舞的、玩健身器材的兴致勃勃。
从西门桥搬到新华西桥的早市,占据桥东桥西,露天室内各有所主,买菜购物的络绎不绝。
长期住在唐徕渠边,更能领会古渠神韵,夜晚在老沙枣树下,似乎听到它们的窃窃私语。
唐徕渠的真正春天,跟银川平原其它地方一样,姗姗来迟。
夏天坚持在唐徕渠野游,保伏桥逆游到西门桥,新华西桥弯亭的日光浴,代替了孩提时代的爬沙子晒太阳。
尽管每年唐徕渠都有溺亡的悲剧发生,喜欢野游的却大有人在,炎炎夏日享受野游乐趣的泳者,渠岸两侧比比皆是。
当然,唐徕渠由于灌溉和季节的原因,只有小半年有水,其余都是干涸的渠,留下遗憾。天道公公,秋季长长。
十一月份唐徕渠淌冬水时,虽不是郁郁葱葱,秋黄苍绿依旧赏心悦目。
冬季,残留的水面上结了冰,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抓住“商机”的有心人,用三轮摩托车,拉来不少双叉式老冰车。吸引了当今的孩子们,坐在冰车上尽情玩耍,也给老者提供了怀旧的机会,把他们带到了童年。爷爷领着孙辈滑冰车,更是一举两得。
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
文章选自《银川党史网》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