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安·阿勃丝|约翰·萨考斯基

▲ 戴安·阿勃丝,在“新纪实”摄影展前,MoMA,1967年

戴安·阿勃丝

文 | 约翰·萨考斯基

译 | 李鑫

戴安·阿勃丝的照片质疑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主流纪实摄影之职责的基本判断,因其关切私人问题而非社会现实,利用主观臆断而非历史事实,涉及典型与神话而非时政与现时。她的照片借世界之表征以承载内心之神秘。

尽管,远非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其照片的所谓主题被称为异类(exotic)。在阿勃丝最好的肖像作品中,多数是异装癖者、裸体者、精神病患者、畸形人以及智障人士。这些照片的意义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他们并未在其中(包括她的其他照片)发现真正的主题不仅仅是她所拍下的这些人与众不同的生活。事实上,最为频繁出现的主题是孩童,或许因为他们个性更为纯粹,不善于自我伪装。

阿勃丝不是一名理论者,而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关心的并非探究哲学疑难,而是创作照片。她热爱摄影,因为它能每天意外地诞生奇迹,并且,她尊敬摄影,因为它是凭借天赋、付出、才智与训练而掌握的准确传递意图的工具。她对这一媒介历史的兴致是博采众长的,但她最喜爱的前辈是其作品能给予她灵感之人,比如: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布拉塞(Brassaï)、维吉(Weegee)以及比尔·布兰特(BillBrandt)。她尊崇这些照片,因其传递情感之到位、描述之克制、意象之直接,毋庸置疑,还有他们对忧郁(darkness)之认知。在他们的照片中,阿勃丝发现自己的猜测与其坦诚产生共鸣。

她真正的摄影师生活,远远不过十余年。48岁时,在其生命之末,匆匆一瞥,极似一名调皮却微微忧虑的孩童。无疑地,稚嫩与疑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哺育,并希冀着形成一种业余主义式且基于事实的准确判断,这也可能会部分地隐藏其卓绝的天赋与坚定的志向。而此志向是最为严苛的一类,因其所求,不是赞誉、金钱或权力,而是自我之出类拔萃。

阿勃丝深知,由与生俱来的天真所赋予的诚实并不是一件礼物,亦不关乎风格、政治或哲学层面的问题。她知道,诚实是赠予直面真相之勇气的奖励。那些曾因其职责而不得不追问不可原谅之问题的新闻报道者,知道一旦敷衍其工作、转移其视线后便可享受安逸的滋味。阿勃丝从未转移过她的目光。她对其主题矢志不渝,并愈加深入地探寻它们(因而是其自身)的秘密。她很确信这条道路的危险,但坚信,她的勇气能够换来同等之物。

1972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