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腹外疝:原来「疝气」如此简单
导读
腹外疝,俗称“疝气、小肠气”,是普外科的常见病,疝修补术也是在实习阶段就有机会接触的基本手术之一。但是由于其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很多医学生,甚至一些非疝外科方向的普外科医师也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刻。本文在教课书的基础上,用大量图片详细注解了腹外疝疾病的解剖基础、鉴别诊断及手术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记忆,加深理解。
有了腹壁缺损,在反复持续的腹压下,内层的腹膜就从间隙中突出,逐渐增大,突至皮下,甚至突入阴囊。这里突出腹腔的腹膜形成的囊状结构叫做疝囊,腹膜突出的部位叫做疝囊颈,也是疝环所在;疝内容物通常是小肠和网膜,少见有结肠和膀胱;最外层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叫做疝外被盖,延展性好,没有阻力,有些病程较长的可以形成巨大型疝。由于重力作用,站立时,疝内容物容易掉入疝囊,形成局部的肿块,平卧时疝内容物回入腹腔肿块消失,但注意突出的疝囊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充满和空虚的区别。
腹股沟管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状结构,其实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间隙。教科书上的图示各有侧重,我将腹股沟区域的骨骼韧带、血管神经等整合在一起,如下图所示,是否更有助于理解其周围的相互关系?
教科书上经典的七大鉴别要点,逢考必背,对照此图再读一遍,是否不需再死记硬背?大家感受一下。另外,你能从中看出斜疝和鞘膜积液的区别么?
由于疝是腹壁缺损引起,因此除了手术修补,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腹外疝。半岁以下幼儿因发育时腹肌逐渐增强,疝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高龄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的,可以外用疝带将疝环堵住,防止疝突出及进一步扩大;其余情况均建议手术治疗。
② 疝修补术 除上述情况外,一般均需行疝修补术,往下看。
传统的疝修补方法因为直接将腹股沟管上下的筋膜和韧带组织缝合,张力较大,术后患者有局部不适者比例较高,且容易复发,目前已很少应用。个别绞窄性疝合并感染时,或有些基层医院没有补片修补条件时仍有使用。
① 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如图,这个羽毛球样的圆锥状物就是充填式疝补片,俗称“网塞”,此方法术后将原来腹膜受力最低点的疝环部分反而成了最高点,避免了疝再次从此处突出,减少复发几率。此法操作方便,不用过度游离疝囊,术后效果理想,是目前一些基层医院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主要方法。
② 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 此方法相比充填式法要求更高,需高位游离疝囊直至腹膜前间隙,优点是补片大而平整,更符合生理,患者不适感轻,而且腹膜前间隙可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防止斜疝、直疝、股疝的复发。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值得一提的是,常规的补片都是网状结构,不能直接置入腹腔,因为容易造成肠粘连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腹腔镜下经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TAPP)将腹膜打开后放置补片,最后需再次将腹膜缝合,避免补片外露。IPOM术中将补片直接固定在腹腔,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防粘连补片,价格高昂。
最后,来看看以上提到的各种疝补片的真面目,给大家一点直观印象。
① 充填式疝修补术中的网塞和平片;② 腹膜前修补术中的腹膜前补片,部分产品有弹力环便于塞入腹膜前间隙后弹开;③ TAPP和TEP术中的3D成型补片;④ IPOM术中的防粘连补片。
来源 | 医笔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