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强‖一个老兵的故事
一、童年
小时候,我们庄子住在靠山的坡跟,人们把这个屋场叫“坡跟"。全庄子有六户人家,大家在一块相处的很和睦。庄子上很热闹,光小孩子就有三十个。
我家门前一户姓唐的人家,家里有个老三叫全星,为人做事特别执着。小时候,听大人说,下雨天不能学口吃,学了就改不过来了。他就在下雨天整天地学口吃,啊啊啊个不停,结果真口吃了。生活中谁要是惹毛了他,他可以缠着你整天闹,后来他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麻拐子"。由于我们住的很近,年龄也相仿,我们经常在一块玩,不论下河游泳,上坡摘核桃,还是夏季逮鱼打青蛙,秋季打枣淘红薯。那个时代小孩干的事情我们都一块干过,我小他三岁,自然就成了他的小跟班,常受他的保护也受过他的整治。
有一年署假,他每天下午带着我去割刺。枣刺这种树材,全身都是刺,长的比较慢,脆性大但耐烧,如果砍,树条摇摆,容易扎伤人,所以就要用树叉子顶住用镰割。在上山的路上他早早地给我和他砍两个树叉子,并削的光光的,然后把那个好的给我,我们一块去割刺。我们割一下午,割够了,他先帮我把背篓压实攀绑好,然后再给他攀绑,这时我只是个搬运工,把割好的刺拿到他跟前。攀好后他总是先帮我背上,再自己背起来,然后我们一路高高兴兴的回家。那个夏天,我们的场边都堆出了个刺的小山。
冬季,我们的乐趣就是打猴、耍火炉,早上我们早早起来,一路提着火炉抱着猴去上学。一路上,抱猴和背书包是我的事,他和我二哥帮我甩火炉,到学校时我的火炉总是最红最旺的。小学的那些年,他总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着我让生活更容易,更快乐!
有一次,一个下雨天的下午,他在家里用手摸到了灯头,触了电,他觉得被电打的糊涂而又很好奇,他就悄悄地把我叫到他家,卸掉灯泡,对我说:“你敢不敢用手摸灯头里的那个黄丁丁?"
我说:“敢。"
然后他让我去摸,由于我个子矮就上到门槛上,用指头去按那个触柱,没事,再换按另一个,也没事,他就让我把两个一块按。这一按把我打懵了,直接打得掉下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小手指头上打出了两个黑点,而他竞然把鼻涕和眼泪都笑出来了,我吓得几年都不敢去摸灯泡。
二、“飘哥"的那些年
上中学后,我们不在一块上学,在家的时候也少,就疏远了。
1978年,中越战争打响了,他也正好初中毕业,他说他要当兵去打仗,参军当了兵,他想去南方的,结果被征到了新疆库尔勒21师当了实验兵。当他复员后,结婚成了家,那时南方的仗也打清了,家乡也开始分地了,对于刚成家的他,由于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家里什么都没有,半盆面粉和半盆糁子就把他另立了门户,那日子叫个清贫,家里什么都没有。那时的他就一门心思只想着怎样才能过好日子。
后来,他有了孩子,又生了二胎,还是偷生的,逢着计划生育,把本就没有什么的家又被清洗一空。可是他的思想很超前,他说他在新疆当兵的时候,广阔的大地沃野千里,人烟稀少,计划生育不是什么政策,中国这么大,疆域广阔,国家的建设中的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医疗、科技…各行各业都需要人,他超生和他当兵一样,是在给社会做贡献。一个人养孩子就像扛东西一样,如果正常人能扛起8O斤重物,只让他扛50斤,以后他连40斤都扛不动;如果让他扛100斤,以后他连120斤的重物都能扛着跑,这样就挖掘了人的潜能,也给社会做了贡献。他说计划生育就像是饲养场里为了给大猪节省饲料而在杀小猪,将为害社会,并说出了计划生育在当时不得人心的根源:一是传统的道德观念没有革新,养儿要继承香火;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农村道路不通,大量的体力劳动需要男劳力;三是法制不建全,农村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常被人欺负;四是社会福利保障不建全,养儿防老,女儿不扎根;五是计划生育人员在农村作威作福,为害乡里…
这样,由于他给大家分析的别人听不懂,有些玄乎,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飘哥"。
三、农耕
在偷生躲计划生育的那几年,他跑到河南农场去种地。几年里,他学农耕的时候,总结了一套经验,人们在谈论改革开放展农业的时候,他说:改革开放政策虽些解放了生产力,但不是发展而是破坏了农业。一是在农业发展中,改革破坏了初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使农业从机耕变牛耕再变成人耕。二是破坏了农田水利,把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荒废破坏了。三是破坏了农田,农耕中破坏了原来的农业梯田,破坏了排水设施。
农村中农业要发展,就要做到:一是良种的使用。二是化肥的推广。三是合理密植。四是科学种田。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把自己从一个地道的农家后生锻炼成了一个现代农耕者。
四、老兵精神
人生,只要头脑在转,身体就不会停下来,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全星在回到家乡后,他展示出了一个老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风貌。他农忙耕种,农闲做菌种,白天在家里忙活,晚上到冶炼厂去出炉碴,很少见他闲暇过。当时我们村子的道路很不好,在他门前正好是一段之字形坎道,骑自行车在这里也要扛着走,他看中了路上的石头,就卖了瓶酒,和几个人商量着打碎了大石头,用石头在他家门前修了石练又放宽了道路,以后回家的路平坦多了。后来,他的菌种场初见规模,但进村的路只能行人不能通车,他把村里的人组织到一块和林业局商量着让苗圃地让出了3米宽的路,我们村的村民出钱、出工修出了一条路,在河上建了桥。这样,我们村从此可以通车进村了。从此,他的菌种厂也建起来了。
五、全星菌种厂
2000年,全星在家乡建起了第一个家庭小工厂---“丹凤县全星菌种厂"。初期,由于家乡地理条件和厂子资金条件的影响,进料和出货都由他肩扛背驮。后来,他带领村民修桥修路,改善环境,改良生产,让村里通了路,厂子也扩大了规模。
菌种的生产,从备料 →预处理→ 原料配比搅拌→ 装袋 →灭菌 →强冷→ 接种→培养→ 原料处理和搅拌他都要亲自把关。
菌种生产 本着“客户第一,需求至上"的原则,他严格按照生产规格要求,将备好筛选后的原料进行预湿、浸泡处理,搅拌,他都亲自操控,他 把装袋中最繁重的装袋,压料他都留给自己。装好料的培养袋,用蒸汽常压灭菌, 灭菌结束冷却后接种,接种室经过空气净化和操作人的无菌操作,才能进行接种。目的在于“给客户一个放心,留自己一个安心"。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行业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行业,全星的菌种从培育、生产工艺、环境控制,污染防治等过程,都需要较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每种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特定要求,温度、光照、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等环境因素对食用菌的生长、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需要,他都采取不同的环境控制技术,选择合适的菌种,并进行科学的栽培,从而生产出高产、优质、低污染、萌发快、出苗率高的食用菌。
这样,他的食用菌厂的产业由当初的几千袋,五年间发展为年产几十万袋,由原来的送货销售发展到上门求售,由实体销售发展到网络销售,由内陆销售发展到远销宁夏、山西、东北…
全星,儿时的执着、仗义,乐于助人;年青时的保家卫国,艰苦创业;成年后的勤于思考,乐于奉献,逐渐完善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品德,带动着村民挥洒汗水,一路小奔地跑了起来…
作者简介:张军强,陕西丹凤龙驹寨人,喜欢游泳、散步、旅游、摄影,记录自然留给生活的美好点滴。生活中,低头走路,低调做人,挺胸做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阅读 松风阁语
投稿:(必须附个人简介,图片一张)15591980848联系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