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出锋的米芾,超逸入神的境界
米芾自幼好读诗书,可以说从小就受到了l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慧,六岁就能背诗百首,八岁开始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他从幼年就跟随母亲来到京城,自小生长于皇家府邸中。那么凭借着这个特殊的良好条件,他早期的学习和仕途都非常顺利。他21岁就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对,订正错误。宋徽宗时曾做太常博士,遍观内府书画,后来,米芾官至礼部员外郎,这一官职在唐宋被称为“南宫舍人”,所以后来人称“米南宫”。米芾别号很多,《四库全书》中说“芾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是一个怎样的人?
米芾确实是一个生性好奇的人,他21岁就入仕途,凭着环境优势,本可以平步青云,但他却终生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那么主要原因,就是他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了书画上,就像他自己作诗所说的那样:“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个把艺术看的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的人。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自成一家。他书法崇尚二王,提倡在二王书风基础上创新,对唐人书法则多有讥贬之意。米芾一生临尽晋唐之法帖,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融汇了众家之长,临摹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被戏称为“集古字”。但他却又能集古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书风沉着痛快,誉为“八面出锋”。传世名作《蜀素帖》《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虹县诗》等。
米芾天资聪慧,为人狂放,又称“米癫”,关于他的癫,有很多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拜石称兄。他还爱穿奇装异服,爱穿古代的衣裳,又喜欢东晋书法,“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北宋四大家”的书法都强调抒情和主观表现,但各有特点,其中米芾的书法在于奇姿和妙趣。
米芾对于书法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等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主要强调“得笔”,也就是执笔和运笔,要能提能按,能往能收,他说:
若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扁。
这里说出了笔法的奥秘。
《苕溪诗帖》
米芾书法的“八面出锋”在《苕溪诗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风格秀润劲丽,轻灵迅捷,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
此贴是应胡州刺史林希之邀请游苕溪时所作,是6首五言律诗。全卷35行,共394个字。从此贴书法风格中可以看出,米芾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法和神韵。点画的入笔出锋都富有变化,波折过度自然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落笔迅疾,纵横恣肆挥洒自如。此卷用笔正、侧、藏、露变化丰富,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中宫微敛而出笔顺畅,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挥洒自如,富有抑扬起伏之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峻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直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意趣盎然,反应了米芾中年书风的典型风貌。吴其贞《书画记》中评价说:
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在清乾隆时入内府,后来被溥仪带到东北,最后失散流落民间。196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得此卷,后来经郑竹友先生的努力,根据未损前的照片将卷上所缺之字补全,终使《苕溪诗帖》完整。
北宋 米芾《苕溪诗帖》
《蜀素帖》
《蜀素帖》墨迹绢本,为行书,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的米芾38岁。其书自作各体诗8首,计71行,658字署芾款。
《蜀素帖》局部
《蜀素帖》局部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也是书法史上震铄古今的不朽杰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贴笔法清健腴润,肥不没骨,瘦不露筋,八面生锋,变化莫测,一洗晋唐平和简远的书风,创造了一种阳刚之美。米芾是行书之集大成者,从此帖可以比较深刻地体会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艺术境界。
《蜀素帖》集中表现了米芾行书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奇险率意,变化灵动,随意布局,用笔挥洒自如,方圆兼备,刚柔并济,藏锋中微露锋,露锋中略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或曲或直,提按分明,流利的笔触和 涩滞的笔触相济相生,风樯阵马的动态和沉稳雍容的静态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显精彩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