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韵味,品味黄公望字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向的自 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以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富春山居图》为此格代表。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这是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演变技法的创新。而《秋山招隐图》正属这一格。
黄公望山水之法,今古之大家,皴法也山水画的造势,干湿浓淡枯的处理,是山水的透视关系,今天画家很难做到,现代的国画颜料和墨以及宣纸的制法,可说完全背离了古法。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日子久了,画画,写字,偶尔还写写诗。这一画不得了,从此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一卷不朽之作。其实,黄公望的诗也不错。
元朝时期并不注重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宫员,即使到元仁宗统治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其录取人数毎次也仅十多个人而己。在当时歧视汉人的政治环境下,汉人当宫的途径只能是从做小吏开始,然而即使是做小吏也是需要有人引荐才可以的。在黄公望23岁时,被引荐到浙西当一名书吏,由于元朝特殊的制度,黄公望在中年时仍是一名小吏,后来他又随中书省平章政事张闾来到当时的大都(今北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任书吏,掌管田粮一事。后来因上司张闾贪 污一案受牵连被捕入狱。到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近五十,这时的他心灰意冷,向知仕途无望,于是便放弃了追求半生的仕途生涯,开始过上了隐士的生活。黄公望后入道教,并常常往来于吴越间,以卖画行卜为生,同时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从此黄公望在绘画上渐入佳境,到晚年时已经享有很高的画名了。
黄公望写山水诀:1、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2、树要四面倶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3、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4、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5、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6、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圆之法。须方多圆少。7、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8、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黄公望出生时是南宋咸淳五年,正是贾似道当权之时,至 1275 年,蒙古军队攻陷常熟,黄公望方 7 岁,至南宋亡,也就 11 岁。黄公望幼而聪慧,又复勤学博览,遂而多能。“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录鬼簿》)黄公望幼年曾应神童科,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书上报事情,徐琰怪而诘之,即辞职而去。这大约是黄公望二十三四岁时的事,从中可见黄公望对于道教已有兴趣。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