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党员、党权与党争》中的定量分析

个人比较喜欢历史,最近在看《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作者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本书一大特色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统计数据,论断都以数据和对数据分析的结论为支撑。全书图表36个,在那个年代,统计尚不受重视,各统计数据很不完整,作者这种严谨之研究方法着实令人佩服。本文是我的读书笔记,重点引用书中图表,看一下作者的真知灼见。

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有无别的视角解读这些数据?

本书在豆瓣评分9.1,墙裂推荐给喜欢历史的朋友

1924年孙中山借鉴俄共组织模式改组国民党,建立新型党务组织体系。改组后,组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但其实际形态和制度形态之间尚存相当差异。就党员组成方面,国民党大量吸收农工入党,具体如下:

到1927年,国民党全国党员人数约有100万之众,组成更加丰富,其中学生居多,占26%,军人其次,占23%。自由职业者占12%,个人占11%,农民占3%,其他16%。

但是,此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各种主义横行,大有无主义不青年之势。但是新青年们对所信奉的主义内涵非常模糊,很多概念混淆不清。

北伐开始后,随着国民党武力迅猛推进和民众运动的发展,国民党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到1927年4月,仅广东、江苏、上海、长沙四省市党员人数已达47万余人。

国民党在南京立柱阵脚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

执政之后,国民党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度,形成党治输入管道,在法理上实现其对国家政治的全面垄断和绝对控制。另外,通过中央领导人兼任政军要职来控制政府和军队。

这一现象在训政后更为泛滥

这样,中政会职能和地位逐渐由实变虚,人数不断膨胀,组织运转不灵。1927年,中政会是一个只有一二十人的权利核心机构,到30年代初,委员人数竟接近百人。最终,中政会委员变成了没有实权的荣誉性职衔。

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也有类似现象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核心组织几乎全部人满为患,蒋介石大权独揽,中央委员会法理权威被严重侵蚀,国民党的法理权威也日趋低落。

国民党执政时期,还有一个现象是党权与军权的侵夺,更加使党权变得无足轻重。孙中山一直的理想就是建立由革命党控制的武装,革命党应该驾驭武力,而非被其反噬。但在1931年以后,军权已完全控扼党权。在地方上,也是形式上党治,实际上军治。

地方党部不仅无政治自主权,其自身存在也常受地方军政力量控扼。地方党部经费需要地方政府拨发,而地方政府被军政控制,经费严重不足,工资也很低。

组织规模大小是衡量一个政党组织能量的重要外在指标。上面说起,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党员人数急剧增长,清党后,人数减少了30多万。执政后,国民党组织发展开始畸形,军人党员迅速膨胀,普通党员缓慢增长。1929年到1937年,国民党军人党员从30万增至101万。北伐初期军人党员仅占4%,到1937年初,这一比例激增至61%!每三名国民党党员,就有2名是军人。

从党员人数与全国人口比例角度,更能看出战前国民党组织力量的弱小,以50余万普通党员对4亿人口大国试行独裁训政,实在力不从心。

党力不足导致国民党各级地方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权的建设,很多县党部不少都是空有招牌,有名无实。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极难找到国民党之踪迹。

以湖南为例,省党部自1930年3月到9月,竟一次会都没开过,工作停滞,下级党部也多残缺不全。核心控制区省份如此,边缘省份更不言而喻。

党员社会构成方面,战前国民党党员主要是军人、知识界、政界。后期,党员开始官僚化,农工党员占比不断下降。对比中共,农民占87%,工人占5.8%,鲜明的对比。

国民党主要是社会“精英”,受过高等教育党员占27.1%,中等教育19.4%,初等教育35.1%,未受过教育的占7.5%。

抗战之后,军事溃退对国民党产生很大影响,党员因脱党、叛离而大量流失、至1939年,战前入党的52万普通党员仅余下28万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党员地域分布发生变化,其社会构成也发生变化。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等都市知识阶层占比有所下降,但振幅机关公务人员占比蹿升。大批腐败颓化的官僚政客大批涌入国民党队伍,内部滋生一批被当事人称作“党痞”、“党棍”和“党混子”的寄生群里,侵蚀和败坏国民党声誉,国民党形象和威望急转直下,很多党员竟不好意思公开诚然自己是国民党党员。

国民党党员腐化劣化日趋严重,然党纪执行力度反趋弱化。战时新设的“党员监察网”实际上也收效甚微,抗战8年间,数百万党员中,受惩罚的总计不过3400多人。

国民党组织机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派系林立,自中央到地方,国民党派系之癌症几乎无处不在。国民党一切政治资源、政治举措乃至政治革新,均难逃极具扩张性和渗透力的派系之癌的侵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