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内经中“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内经,其实许多部分取自于易经。易经,为万经之首。阴阳应象大论,什么是“象”,指的是卦象。天地间的学问,不过就是象数理,都逃不过这三个范畴。易经云:盖万物生必有象。圣人,以卦象演之。象包含了一切。所以要读懂内经,易经是必须懂一点的。许多东西,用语言描述说半天,听不懂,一看卦象就全明白了。现代学院教育是不学易经的,认为那是封建糟粕的东西,弃之如弊履,实在是可惜。于是,好多经典就读不懂了。真是有因必有果呀。言多了!
逐句解释这句话。“审其阴阳”,审者,详细知道也,审查。详细的,辨别知道他的阴阳。什么叫阴阳?易传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
“以别柔刚”,以:用,凭借,倚仗。别:区分,区别。柔刚:语见《周易·说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看,和内经是一个意思。柔与刚,其实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阴阳弱弱相抗则为柔,阴阳强强相抗则为刚。这也是仲景先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柔痉刚痉的来历。伤寒,其实是与内经一脉相承的。读懂了伤寒论,内经至少懂一半,而且毫不费力。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是治病的总则,在内经中没有具体体现,但是在伤寒论里,比比皆是。伤寒论为六经辨证。六经中,阳,指的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阴,指的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阳者,浮大动滑数,阴者,沉涩弦弱微。凡阳病,理其阴气,阴病,理其阳气。
桂枝汤证,为表虚证,芍药之酸增其表阴。麻黄汤证,为表实证,麻黄,杏仁,去其表阴之实。如此而已。阳明病,泻其内阴之实。少阳病,柴胡,半夏去其阴之实堵。太阴病,桂枝,生姜,增其阳气。少阴病,附子,干姜,开其内阳。厥阴病,无阳不生,为死证,不独存,与其它五经中并存。这些都是大的纲要,具体使用时,阴阳需区别对待。更何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啊!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定:使安定。守:遵守,保持。乡:活动区域。这句话是说:要安抚气血,使气血安定,让他们,各自遵守它的活动区域,不逾矩,不过分。气血是人之根本,气血安定了,疾病区域的气血不多也不少,气血按照他原来的规律进行运行,什么病就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