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学生不应该被“圈养”
课间十分钟,学生不应该被“圈养”
“学生课间活动的最大半径:教室外的过道”“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孩子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见不到阳光”…… 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家长们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4月12日半月谈)
有一首歌叫《课间十分钟》:“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可是,许多学校现在的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学生不得离开座位和教室,既看不到蓝天,也吹不了清风,备受煎熬。
为了防止学生跑到室外“撒欢”,不在教室里“文明休息”,不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有的学校安排少先队大队部干部组建值日团队,课间对每个班级进行评比,该评比与每个月的文明班级评选结合,一旦发现某班学生追逐打闹,大队部就给该班级扣分;有的学校实行“无缝对接”管理,上节课的老师上完课后不得马上离开教室,直到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来后,方可离开;有的学校安排值日老师到每个楼层值日,课间在楼道内巡查……课间十分钟,将学生“圈养”在教室里,是教育的简单化、管理的机械化。
课间活动是对习惯养成教育的检验,是对学生管理的考验。只要学校管理有方、教之有道,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间活动就会“活”而有序,“活”而不乱,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故。
课间活动更丰富、更精彩,学生的身心更健康。课间十分钟,如何实现学生由“圈养”到“散养”,需要学校至少强化四种意识。
第一,强化安全意识。课间十分钟,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禁止室外活动,看似安全意识强,其实不然,反而是安全意识差的表现。安全意识强,则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强。害怕学生出事,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缺乏的是风险预见性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学校要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强化权益意识。课间十分钟,属于学生,应由学生自主管理、自由支配。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学校的权益意识强了,就能够维护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需求,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管理、自由活动,就不会对课间十分钟作出种种有损学生权益的规定。
第三,强化责任意识。学校既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也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守护学生的安全,是以损失学生健康、课堂教学效率等为代价。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是学校害怕家长“闹事”、害怕给自己找事,实际上是害怕承担责任。因此,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承担起学校教育的全部责任,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也就是说,既要对学生的当下负责,也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第四,强化前瞻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间活动的安全风险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前瞻意识,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准确分析课间活动存在的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预案,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措施,守护学生的课间活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