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美学探索(一)

肖旭

诗歌是世界文艺史上最老的老人。

在其他文学艺术门类尚未产生之前,人类最先创造了诗歌。

甚至在文字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在劳动中就产生了“杭唷杭唷”派,产生了歌唱自己、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最早的诗歌。

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著作往往是诗歌,第一个伟大作家必定是诗人。

诗是人类表现自己、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最早创造出来的感情的结晶、精神的花朵、智慧的果实。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最早的艺术创造。《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国风》是带有深刻时代印记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描绘的是一个鲜活的、富有情感的、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真实、怒放着生命力的世界,是华夏民族勤劳、善良、勇敢品格的赞歌。

  《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魏风·硕鼠》、《邶风·击鼓》等有代表性的名篇以歌颂劳动、歌颂生活、歌颂爱情、歌颂爱国为思想脉络,以诗见史,以诗言情,以诗明志。再现原诗意境,扩展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凸显《诗经》美仑美奂的艺术品质,比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她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从历史眼光和时代视角的结合上,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解读和展现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创造一种让中华经典走近百姓、走向世界的新形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魏风·硕鼠》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不论是对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对男女间诚挚爱情的抒写,或对自己劳动生活的歌颂,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乐土”,对美(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人)的向往与渴望,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学观点和美学要求。

马克思说:“人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形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诗歌就是反映“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早的、也是最好的文艺样式之一。

(0)

相关推荐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4

    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4 4.农事诗 农事诗在<诗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农业在周代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些农事诗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们又反过来折射出农业生 ...

  • 李端芹丨劳动是你的责任——写给2019年参加高考的学子

    劳动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的观念流传了数千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崇尚劳动,鄙夷不劳而获. 诗经里有一首<硕鼠>写的好:"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

  • 郭院林:诗歌是一重门

    前 言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清 马涛<诗中画 ...

  • 千年古 “风”今犹在

    有文有艺聚众家 千年古 "风"今犹在 文/闵生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每一次回想当 ...

  • 诗之美学探索(十二)

    肖旭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诗美,不仅美在内容,也美在形式.好的内容应当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或完美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言以足 ...

  • 诗之美学探索(十一)

    肖旭 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作家的文学艺术走向成熟.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代.民族和作家的独戗性和多样而又统一 ...

  • 诗之美学探索(十)

    肖旭 美是人的本质在宜人形式中的显现. 审美意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是人的自我观照,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

  • 诗之美学探索(九)

    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没有个性,就没有世界. 没有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就没有艺术,没有诗歌,没有文学艺术史. 如果每一片树叶都是一种形状.一样深浅,如果每一朵花都是一个颜色.一种香味,如果每一道山水 ...

  • 诗之美学探索(八)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家.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和诗人.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靠的是想象.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靠的是想象. "给一切以性 ...

  • 诗之美学探索(七)

    古人有"托物言志"."状物抒情"的说法.这是对诗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维规律的概括. 诗,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一样,是运用形象思维来塑造形象的创作. 诗言志.抒情.但诗 ...

  • 诗之美学探索(六)

    肖旭 "诗者,根情--"(白居易)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文赋>)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 诗之美学探索(五)

    肖旭 雪莱在<致高德温书>中,谈到他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时说: "我从来不敢认为这是一首近于无瑕可指的作品:不过我承认,每逢我想到当代人的作品都是那么矫揉造作,我倒 ...

  • 诗之美学探索(四)

    肖旭 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中,存在于人民的精神里和灵魂中. 但能不能发现美,能不能不断地发现和揭示生活中存在的无限的丰富多采的美,却因人而异. 普洛下说:"心灵本身如果不美 ...

  • 诗之美学探索(三)

    肖旭 那么,诗的美,究竟美批哪里呢? 首先,美在它的内容,美在它反映的生活,它提供的形象,它创造的意境,它表达的思想感情,它开拓的精神天地.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芝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