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干货|作品的“语言”阅读技法

2021/3/10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言”类试题,我们可以从五个角度来解读。

看语言特色

平淡质朴:语言不华美,不事雕琢,多运用白描及叙述性的语言,有时会出现口语,不会运用大量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进行修饰。如:“那一年我吃了很多次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汪曾祺《咸菜茨菇汤》)运用了叙述性的语句,口语化的词语“真难吃”清楚明白地表达了作者不喜欢的情感。

清新自然:语言干净利落,自然不做作。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在景物的描绘上,用词精确,如“泻”“浮”“笼”自然贴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静谧的月下荷塘图。

生动形象:语言具体形象,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回环等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创作效果上让人耳目一新。如:“花开了,就像花儿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萧红《呼兰河传》)通过儿童视角,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把花园中的景物人格化,富有感染力。

含蓄蕴藉:语言有深刻含意,要明白其画外音,言外意。如:“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史铁生《我与地坛》)作者听到这简单一句话,深思自己对母亲的残忍,以至不忍。也清楚了自己的写作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母亲,为了一直想让“我”能够重新“站”起来的母亲。

庄重典雅:语言庄重严肃,常用古语、成语,不用俚语、俗语。如:“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路遥《平凡的世界》)运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心中的那份随意展现出来,有一种经历苦难之后的洒脱。

幽默风趣:语言机智诙谐,活泼有趣,多运用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富于讽刺意义,令人轻松愉快。如:“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鞋套,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别里科夫的外在形象,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暴露在空气中,每一样东西都要有一个套子,从而也强化了他的病态心理。

看精妙传神的词句

注重重复出现的词句:阅读文章,若看到重复出现的词句,一般在感情上、节奏上、中心上都会有强调的作用,要看重复的句子的类型,若是抒情句,那就在情感上和节奏上找重点,若是偏理性的概括句,就要从主旨方面考虑。如:“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老舍《想北平》)虽然句子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重复的词语“说不出”,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因为爱的深沉,反而不知要从哪些方面说出。

注重意蕴丰富的词句:意蕴丰富并不意味着句子很复杂,丰富的是作者的内心情感。如:“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表面看是翠翠的内心独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怅惘,而实际上写的就是翠翠的执着和坚守,写出了在湘西地区成长起来的翠翠的纯净的人格。

注重主旨点睛句:主旨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篇或结尾,它是全篇文章的总纲。要能快速地找到主旨句,有时还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篇,直抒情绪。联系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蒋介石叛变革命,朱自清面对黑暗现实充满悲愤,彷徨苦闷情绪浓重。

SPRING

看表达技巧

一般在语言类的题型中常见的就是修辞格。如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等。除了修辞格之外,联想、衬托、渲染也是试题常见的考点。对于考生来说,准确分辨各种修辞格是一个关键。关于手法后面会总结,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结构作用

联系上下文,看与上文的联系,对下文的铺垫,与题目的关联等。

实战演练时,我们要注意全面考虑问题,从八个小点上归纳自己的答案:①文章体裁,从文末注解入手;②语言风格;③动词、形容词(相对重要);④句式特点;⑤修辞手法;⑥与题目及上下文关联作用;⑦文章内容;⑧作品的“意蕴”阅读技法作者情感。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