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船靠什么闯荡长江? “豫蛟龙”有个“通江达海”梦
6月23日,武汉。记者从武钢工业港穿行而过,来到水波浩渺,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不少船舶在王家屋锚地等待着武钢码头的卸货指令。
河南籍货船“中祥明珠”号和“邦尼6619”号并排停放。船主李立明和熊作强均来自驻马店,船停靠在一起,能像邻居一样串串门儿。
6月25日,世界海员日。很难想象,不靠江不临海的河南,省内并无海员证办理机构,但截至2019年,河南籍注册国际航行海员却有4.4万余人,全国排名第三。而在长江上,河南也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省:5000余艘散货船,超千万吨运力,数万名船民长年闯荡在江上。
“房子不是家,船才是”
崭新的地板、精致的吊顶、考究的电视墙,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走进“中祥明珠”号,眼前所见和印象中破旧脏乱的货船全然不同,一块“家和万事兴”的牌匾愈加烘托出家的温馨。
“我十几岁就开始跑船了!船越换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站在长129.8米、载重1.7万吨、造价1600万元的船上,李立明告诉记者,“如今行船对环保要求特别高,我们的船对生活污水设施都进行了改造,产生的污物靠岸后交由码头处置,还有'水上垃圾站’定期会对生活垃圾等免费接收。”
趁着等卸货的间隙,熊作强的父母和亲戚一起上岸买东西,顺便到陆地透透气儿。他家的“邦尼6619”跟“中祥明珠”船型一样,都是2015年在武汉同批建造的。船上生活太单调,熊作强的弟妹在船顶种了许多花。
像这样的船,按规定出航要配置6个人。河南船多是夫妻船、家庭船、亲戚船,子承父业、兄弟姊妹齐上阵,一家人的命运都在船上。“现在船上设施设备越来越先进了,有雷达、夜航监视器、导航、水位仪等。”李立明说,老一辈靠的是经验,现在的河南船员都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驾驶技术。
在彬山海船坞,钱保文的货船正在维修保养。喷砂、除锈、刷漆,随着机器的轰鸣,荡起巨大的灰尘,船上的生活区门窗紧闭,电风扇呼呼吹着风,钱保文的妻子正躺在沙发上休息。
“听说你们已经在武汉买了房,怎么不回岸上住?”记者好奇地问。
“哪里离得开呀,万一有个什么事呢。”像她老公一样憨厚淳朴的信阳女人说,“房子不是家,船才是。”
“货物装在河南船上放心”
一个内陆省份,缘何有这么多船在长江里跑?
在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港航海事处有关负责人看来,这有历史沿革、客观条件、人为努力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引领了河南船民的航向;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境内的航道萎缩,许多河南籍货船逐步散落到淮河、汉江、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水运市场的开放,河南船民闯荡长江的热情也步步高涨。
武汉华运达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少华在武汉从事航运事业已经十几年,“与我们打交道的多数是河南船。武钢每年所需的1亿吨矿石,到长江口以后的内河运输,75%靠咱河南船承运。”田少华说,河南船员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困难的时候能冲上去,货物装在河南船上放心,货主都喜欢河南的船。
河南船跑长江,也得益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6月22日,来自南阳、驻马店、信阳海事部门的船检人员,带着矿泉水、防暑降温用品等来到河南船上,分发给船民,并就地为他们办理船检、年审等手续。“各级政府对河南航运业给予了足够多的支持,河南船民要换大船、建新船,有原籍地政府和公司的担保,很容易从银行拿到贷款,河南在长江上的船舶运力也迅速攀升。”中国国际商会河南商会航运专业委员会会长靳振林说。
“志在四方却心系家乡”
驻马店人韩勇在王家屋锚地经营着一家“水上超市”。旧货船改造成的超市里,吃的、喝的、用的,应有尽有。船员们居无定所,超市还帮忙收发快递。“每天早晚我都去岸上的快递点看看有没有船民的快递。”韩勇的妻子说,“都是河南人,在外打拼互相关照是应该的。”
老船员靠着勤勉肯干、不怕吃苦在长江上打下了一片天地。年青一代却不满足于此。李立明的小女婿高峰的设想是:“走出长江,走向大海,发展海运和江海联运!”
当前,我省内河航运正在加快复兴:平顶山港叶县港区和高新港区码头工程已经完工,沙河漯河至平顶山航运工程加快推进,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基本具备开工条件……
“十四五”期间,河南内河航运发展将以建通道、育枢纽、提服务等为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干支直达、区域成网、水系连通的多向出海航运通道,构建“六干六支”航道网布局,打造集约高效功能协同的现代化港口,充分发挥航运对外开放功能,全面提升航运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未来,随着黄河下游通航流量进一步提高,河南人有望实现黄河通江达海梦。“我们时刻心系家乡,也希望河南人都知道长江上的河南老乡。”李立明感慨地说,最希望河南加快内河航运开发,让长江与家乡连接起来,“黄河若能通航了,有朝一日我也要回到家乡从事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