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它,很多人不知道,为家人收藏。

真正的健康,包括了身与心两方面。

身与心到底孰轻孰重呢?

心的健康比身的健康更为重要,

因为心是身的主宰。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主神,“神”即是“心”。

古人重视养神,

而且把养神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养神原则

《内经》反复强调的养神原则包括以下几点: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顺时调神、德全不危、形与神俱。

以德为本
中医重视养德,认为“淳德全道”,这不但符合养生之道,而且,道家与儒家也支持这种理念。
《大学》讲“德者,本也”,意指修德既能让我们健康,还能让我们人生顺利,避免危险。
顺应四时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是万物生长化收藏之根本,所以只有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节律,才能健康无病。养形要顺应四时,养神亦离不开顺应四时。

养神方法

养神的方法很多,此处重视提出以下几点,包括移情、顺志、少欲、节制、守神、顺应四时等。这些方法都源于经典,并且,也完全适用于当前。
一:移情法
所谓移情,即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达到调理精神的效果。
比如,清代《理淪骈文》中说:“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今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或看书,或旅游,或与朋友聊天,或看电影,或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等方法,去转移负面情绪。
二:顺志法
《内经》讲:“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影响着人的健康。对于实现自己正当的意愿和愿望,从而胸怀舒畅,气和志达。人人都有理想,去努力实现理想,即是顺志。
意志不但支配主宰着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生理功能,使身体不受伤害。所以,“顺其志”其实是良性的精神调理法
养神的关键是“适嗜欲”、“和喜怒”,争取达到“致中和”这个理想的精神状态。
三:少欲法
人人都有欲望,对于正常的欲望应努力去满足,因为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内心的快乐愉悦也就随之而来。
若欲望太多,不仅成为精神上痛苦的原因,进一步也会导致身体的病痛。少欲即是养神,养神即能让人健康。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一定要尽量减少欲望。
四:节制法
七情容易过极,正确的养神方法是,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情感,勿使过极。
《内经》强调“和喜怒”,即是要求对过极的情志进行有意识的调节。比如,愤怒,不仅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平衡,更容易引起精神病变。
人的一生离不开喜怒哀乐,只有理性地控制七情,才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和磨难,从而,减少疾病
五:守神法
内在的精神安定平和是我们健康的根本,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
不管是未生病,或者已经生病,若能保持精神的淡泊宁静,不妄思,不妄想,就有益于健康。
另外,《内经》里讲的“积精全神”、“抟精神”,都是古人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通过类似于气功中的入静、静坐等来主动修养精神,使精气充实,形与神皆健康。
六:顺应四时法
春天属木,与肝相应。肝恶抑郁喜条达,肝气郁滞则人的心情抑郁而易怒,继而引发其他疾病。春天踏青散步,登山赏花,临溪戏水,陶冶性情,使性情与大自然相应。
夏天属火,与心相应。逢夏天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外界的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利于气机的宣畅。
秋天属金,与肺相应。秋天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人精神亦受影响而易生悲戚,甚至抑郁消沉,当保持平静安宁,不张扬,逢秋高气爽则登高望远,以舒畅气机。
冬天属水,与肾相应。天寒地冻,阴气盛极,阳气潜伏,草木凋零。当宁静平和,“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把欲望尽量减低,保持一种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使神气内收。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阳气萌生。
///

总的来说,养生就要重视养神。养神,即是养生。

但人毕竟是身与心的结合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与身要相互协调,身心涵养出一团浩然正气,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佳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