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9

爱生:为何要学习吟诵?我觉得吟诵不如吟唱好听,听起来好像念经一样,特别扭,也很难学。

抱月:感谢你真诚提问,为你点赞!

我也是初学,对吟诵不敢妄议,半年来,感恩家乡天岳读书群,让我接触到了很多热忱传播中国文化的老师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下面就你的问题,结合我所学,特别是要结合安化陶稳固老先生前天晚上所讲,以及叶嘉莹老师、蒋相国老师等专家学者所讲,来试着回答一下:

一、吟诵意义何在?

吟诵,是我国古人在长期读书实践中形成的读书法,既有一定的腔调,又无固定的模式,可根据不同地区方言、作品内容、个人情感等具体因素灵活进行,同一个人也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以当时情境吟诵。就这一点而言,可窥中国文化那种变与不变相辅相成的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的持经达变的特征,利于在遵循一定的规则下,灵活变通运用,促进读者快速深入领会作品,从而达到人文互融、陶情养性等等作用。具体来看:

一是能充分调动读者官能积极性,收摄身心,聚精会神,避免心猿意马;

二是能顺应人的自然发音官能,让人本来具备的语音乃至音乐天赋得以发挥到读书中来;

三是容易记忆;四是便于与听者沟通;五是现实中百姓仍然在一定规格的祭祀时需要吟诵。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书读好,必须掌握好的方法,而吟诵就是很好的读书法。

二、要注意什么?

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把诗文字词的音形义弄明白,对诗文含义基本有个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去吟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把握好思想情感。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下,去理解并吟诵作品,才能够拿捏的好,包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情达意等等,都只有在本心不乱的前提下比较准确地去表达出来;

三是要注意自然衔接。吟诵的饱含正确情感的语音,必然是建立在对诗文内涵的理解上,诗文是有文脉的,字词之间、语句之间、段落之间、都存在文义的起承转合,那么,吟诵也应顺之而为,才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声情并茂、陶冶性情,促进交流。

四是不要死搬硬套。

在腔调上,吟诵虽有比较统一的调子,但各地有差异,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不要怀疑或者鄙视其他地区的吟诵,只要不脱离吟诵的基本腔调、基本特征,都是可行的。可以借鉴京剧、湘剧、粤剧、方言等等因素,合理融入吟诵这个基本腔调里边来,不过也得符合自己个人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刻意搬弄。

在规则上,虽有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等等的基本要求,但还得服务于自己如何顺畅表达,规则服务于情感,规则服务于语音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反过来。这跟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不一样,法律等社会规则,在国家意志没有改变之前,是必须遵守的,是刚性的,但吟诵又不一样,没必要那么死板。常见同胞吟诵,基本一个调子,中间缺乏变化,显然是脱离了情感对于作品的理解,如此,不便于快速深入领会,读书也就成了一种形式。

三、吟诵与吟唱有别。

我刚刚学吟诵,听到叶嘉莹老师的吟诵,不禁吓了一跳,实在与叶老师的形象好像不符哦!又看了别的老师的“吟诵”,很好听,也学着弄。后来才发现,这是两码事!谱曲的吟唱,因为有了基本的谱子,反而把形式固化了,不利于灵活变通。我们今天习惯了科学的精确化,这个在技术上,在自然社会等的一定层面上,一定领域中,是必须的,但在人文领域,很多东西不能够精确化,精确的愿望虽好,但若不懂得精确是在变化中求得,反而会僵化,弄得不精确,有悖初衷,甚而不知!吟诵好不好听,不但是个习惯问题,也是可以适当美化的,但是吟诵的那个基本的循环往复的调子,是不能改变的,变掉了这个,就不是吟诵了。

灵活的东西当然难学,但一样有规律可循,更重要的,是必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得好!哪里有不努力能够学到东西的呢?不努力而轻易学到的,就不珍贵,越是难的东西,才越值得学,才越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