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北京风俗画,你能听到叫卖声!

清晨趸菜挑进城,吆喝声调最动听。

黄瓜扁豆辣青椒,时鲜果蔬入门庭。

这是一组何大齐老先生画的老北京风俗画,在这里,你不但能听到各种小贩拉长声音、很打远儿的叫卖声,还能馋出口水来!

农家老妪养小鸡,生蛋存在篮子里。

跨上竹篮进京城,吆喝一声鸡蛋咧。

蚕豆皮酥果实坚,耐嚼磨牙味道甜。

小贩推车串街巷,姑娘小孩喜开颜。

用棍敲打大木梆,一付担子肩上扛。

零售香油与酱醋,胡同走来卖油郎。

四块铁片摇出声,磨石水桶一条凳。

磨剪子来戗菜刀,手艺都在十指中。

摇摆铜碟响叮当,锔盆锔碗锔大缸。

紧拉竹弓金刚钻,破损瓷器复原装。

网捞鱼虾护城河,沿街叫卖保鲜活。

小鱼剁碎做猫食,活虾煸炒佐酒喝。

文火慢煮味道浓,身挎木箱走京城。

猪头肉香声声喊,穷街陋巷留行踪。

闻着特臭吃着香,致和字号美名扬。

小贩挎篮沿街卖,吆喝唤出老大娘。

阖家团聚月儿明,上元佳品人独钟。

面白心热黏甜香,味美情暖在京城。

庙会集市设摊棚,炒面茶汤色味浓。

高大铜壶触人目,冲水也需有真功。

馄饨挑子个头高,现包现卖味道好。

学子旅人是常客,馄饨开锅吃夜宵。

铁锅上架饸烙床,锤把下按面条长。

荞麦饸烙锅中煮,浇上作料分外香。

臂上托起白面团,手持铁片雪花翻。

猪肉打卤味道美,刀削面香诱人馋。

糜子面粥稠又黏,芝麻酱加花椒盐。

一碗面茶香四溢,充饥御寒价又廉。

风味小吃数灌肠,外焦里嫩油汪汪。

锅上煎炸铲子压,蒜中浇汁喷喷香。

*何大齐:1945年1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数九寒天,我们全家从沙滩搬到西安门北黄城根的一所大宅院里定居。直到1966年夏天搬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一个春夏秋冬。其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国事、家事,一幕一幕,如梦如幻,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清晰,异常亲切。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

(0)

相关推荐

  • 这些老北京风俗画

                                          pingpu

  • 老北京风俗2

    老北京风俗2 老北京风俗--54张珍藏风俗画,以此反映了清代末季同治.光绪年间之事象.自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大都时起,各地人民来此谋生,或以工商为业,或以卖艺为生,来者愈多,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形成了争奇 ...

  • 何大齐老北京风俗画速写创作手稿集(50幅)

    前言 画北京民俗风情画是我多年的夙愿.我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昔日京城的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家住在西黄城根,这里往西是白塔寺,往北是护国寺,这是两个著名的庙会集市,是百业杂处之地.我童年就生活在这 ...

  • 陈师曾笔下的老北京风俗画

    中国画讲堂2021-03-11 09:12:27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册页,以旧京风俗入画,描绘了民间的红白喜事.风俗人情,包括封建遗老之穷愁无聊等情状,其中还涉及到时政的讥讽而类如漫画, ...

  • 陈师曾笔下风俗画,这才是“老北京”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册页,以旧京风俗入画,描绘了民间的红白喜事.风俗人情,包括封建遗老之穷愁无聊等情状,其中还涉及到时政的讥讽而类如漫画,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间情味. 此画笔法简练,略施色彩, ...

  • 胡同里的一碗卤煮,它承载着高晓松与老北京人怎样的情感?

    著名的美食家陈晓卿曾说过: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能勾起人们的乡愁,那无疑是就是食物了.尽管外地的朋友常说北京是个美食沙漠,好吃的东西太少,即便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美食被传得神乎其神,大多在他们看来也是徒有虚名 ...

  • #你听到过最温柔或孤独的古诗词是什么#谢...

    谢邀!这样的诗词很多,拣来其中一些诗句,与大家学习共赏: 我听到的最温柔的古诗词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因过 ...

  • 熬夜挺爽?心脏的警报你听到了吗?

    曾经有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其实,对于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熬夜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下面是小编摘自健康时报的一个数据: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 ...

  • 北京藏在胡同深处的卤煮老店,老北京人开了36年,不好吃不要钱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积极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格调高雅的北京菜和北京小吃.卤煮是北京一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它是将火烧.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地道的北京人基本都知道卤煮 ...

  • 这34张照片您能认出来是什么地方吗?全答对的肯定是老北京!

    见过城墙的一代人, 每每提起老北京都会眼中带泪, 没有见过城墙的一代人, 每每听到老北京的一切,都会眼中有光, 到了今天,一代又一代人,从一张张照片中, 来找到属于记忆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来看看这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