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论巴迪欧的未来新书《存在与事件3》

二十一条:论巴迪欧的未来新书

《存在与事件3》

原载E-flux杂志,2018年3月号

文 | 亚历山大·R·加洛韦;译 | 蓝江

-亚历山大·R·加洛韦-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加洛韦(Alexander R. Galloway)是一位从事哲学、技术和媒体理论的作家,计算机程序员。现为纽约大学媒体、文化和传播学教授,他撰写了基本关于数字媒体和批判理论的著作,如《拉鲁埃勒:反对数字》(Laruelle: Against the Digital),《接口效应》(The Interface Effect),并与尤金·沙克尔(Eugene Thacker)和麦克肯齐·瓦克(McKenzie Wark)合编了《超传播:媒体和媒介化的三个研究》(Excommunication: ThreeInquiries in Media and Mediation )

秉承为一本尚不存在的书写书评的精神,我在这里——毫无疑问我很冒险——对巴迪欧即将出版的《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Being and Event 3: TheImmanence of Truths)给出一系列的看法,这本书尚未出版,但未来的某一天它最终会出现。

1. 长期以来,阿兰·巴迪欧钟情于诗歌和文学。这样的倾向对于巴迪欧这样一位柏拉图主义者来说会有某种问题,我们知道,柏拉图对诗歌持怀疑态度,他更喜欢数学。但什么是诗?什么是数学?对于巴迪欧来说,诗歌就是事件的创造,生命的创造,真实的创造,即雅克·拉康所谓的“不可能性”的创造。相对而言,在其最严格的意义上,数学是精确文字、论证、学习和训练(即古希腊语mathēsis一词的原初意义)、形式抽象的范围。巴迪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捍卫了数学即本体论的观念,在数学和诗歌对立的问题上,他更为公平,他更喜欢将哲学定位在在诗歌和数学“之间”,而不是简单地讲哲学置于后者之上。

2. 在本质上,诗歌试图触及实在的生命连续统(continuum)。正如巴迪欧所说,没有一首诗不会以某种最基本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件。与此同时,数学试图以某种抽象方式,从真实的连续统中,进入到连贯性的国度,即规则和同一性的国度。还有,这种对比或许有点夸大其辞。没有格律、节韵、比喻表达、抽象化,就无法在总体上界定诗歌。同样,数学跨越了诸多领域。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真实连续统的数学,数学有着其特殊的专用名词和规则。前者是纯粹相差的数学,后者是纯粹相等的数学:前者是时间的数学(实际上,它直接就在时间之中),后者将时间形式化成为一种充足的量,让时间变得彻底的清楚明白,可以用空间来置换时间。

3. “几何”是真实相差的数学名称。几何之间面对世界的纯粹连续统,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何是直线或曲线的连续。几何计算数量和比例,图形和形状。几何创造了图形,并创造了一种图形思维。与此同时,几何悬置了数,这样,它直接以抽象为问题(正如负数或减号的抽象一样)。几何学的当代名称是“解析几何”。

4. “算术”也是纯粹相等的数学名称。算术起始于数和计算,于是它依赖于在某种相等规则下对实体的最基本的个体化(individuation)。算术依靠数字符号的推演,于是,它依赖于公式思维,来生产某些公式。算术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抽象体上都超越了实体连续统(如加号和加法计算)。今天算术的一个普通的同义词是“数字化”。

5. 几何和算术有很多混合形式。其中数学最有趣的发展来自于几何的数字化,或者说,这实际上就是让算术贯穿整个数学连续体。此外,进一步来说,几何和算术在开创的时候,而这就是结合在一起的。那时,几何似乎更为流行,我们肯定可以找到算术工具。同样,算术最高阶的发展也会让几何发生转化。

6. 在历史上有人说,几何是最早的数学模式,算术是第二种模式。不过,这是几何偏见的歪曲:为了排列事件,于是它自己也被排列了。的确,从结构上来看,算术是第一种数学模式(几何现在是第二种模式),我们知道,只能从具有优先地位的相等才能得出相差。哪个故事更可信,是发生叙事还是结构叙事?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会揭示出究竟是谁在说话。

7. 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来定位诗和数学。诗代表着连续统,数学上的类似的分支(如微积分或拓扑学),数论学者所谓的实数体系,然后这等于是代表着古希腊意义上的几何学。与之相比,数学实际上代表着数学的一个子集:数的离散,整数和数字(数学上的数的分支),即数论学者所谓的有理数体系——即它代表着经典意义上的算术。

-巴迪欧-

8. 换句话说,似乎有一种诗性真实的数学(即康托尔的第二数类或实无穷,或保罗·科恩的无法辨识之物(theindiscernible)),就像存在着更忠实于数学的数学一样(康托尔的第一数类或自然无穷,哥德尔的可建构集合概念,还有在某种有意义上,完全依照计数和“计数为一”来建立的集合论)。诗性真实的数学,从离散数走向了连续曲线。余下的是直接以数学为导向的数学,它集中于更严格的清晰性上,使用可以明确界分的模块,整数。

9. 记得柏拉图的学园有一块寓言式的铭文:“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但对巴迪欧来说,更重要的是算术,而不是集合——即数、计算、点的理论。记得布莱恩·马苏米的一篇向吉尔·德勒兹致敬的论文的标题就是“论类比的至高地位”。对巴迪欧来说,这个标题需要颠倒,正如他的许多小论文都秘密地隐藏着副标题:“论数字的至高地位”,他的数字可以界定为算术和离散数。

10. 巴迪欧是类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的数字思想家。我解释一下。给他贴上“数字思想家”的标签,并不意味着巴迪欧在谈计算机(实际上他没有),他也没有与众所周知的数字哲学的学派联盟(他也没有这么做)。这个绰号也不意味着讽刺挖苦的侮辱——尽管在形式上集合论和信息资本主义之间十分相似。相反,这个绰号概括出他思考的一般倾向的特征。

11. 这就是解释巴迪欧忠实于毛主义的一种方式。毛主义对辩证法的解释喜欢分的要素,即一分为二。分的要素(1→2)就是数字的要素,整数的要素,作为整体的算术的要素(的确,许多数学理论打着“分”的旗号,反映了他们在根本上反对实在的倾向,通过微分,切分或奇点等数字技术,来实现纯粹连续性)。

12. 不过当巴迪欧首先是一位算术和数字思想家——不像德勒兹是一位几何思想家——时,纯粹的数从来不是巴迪欧最终想要的东西。《存在与事件》的三部曲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的选择题组织起来的:要么是一个可预测的,理性的,可建构的全集(universe),要么是一个类性真实的无法辨识的全集。要么是情势状态,要么是事件。有时候这个选择找到了两个特殊的代言人:哥德尔还是科恩?可建构还是类性?巴迪欧的答案一目了然:我选科恩。

13. 柏拉图的数学问题或许中断了古老的荷马史诗。但在二十世纪,类性似乎打断了古老的数学问题,走向一种无法辨识的真实的伪诗学。让巴迪欧变得十分有趣的东西,让他区别与追求真实的浪漫派的东西,既是巴迪欧严格地将自己限定在数学之内。他从不依靠离开数学来“欺骗”。诗歌大师在霞慕尼谷(theVale of Chamouni)[1]发现了真实。而巴迪欧则在纯数中发现了真实。

[1]这是诗人柯勒律治的一首诗中出现的场景,诗歌名字叫《霞慕尼谷之黎明赞》(HymnBefore Sun-rise, in the Vale of Chamouni)柯勒律治二十八岁时,因翻译德裔丹麦女诗人布伦的《霞慕谷日出》怦然心动,不禁模仿布伦撰写此诗——译注。

14. 如何解释巴迪欧现在对诗歌和绝对之物的兴趣?或者说——如果我们过于轻率地思考一本尚未出版的书——我们可能会如何预期《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呢?巴迪欧似乎正在提出一些奇怪的新词汇。我说的词并不是像“无穷”或“绝对”这样的词——可以认为,对于我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样的词太过陌生——这个词是“内在性”,如“真理的内在性”。如果在过去,巴迪欧十分忠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然而他现在似乎更倾向于俄国,更喜欢“合”的要素,即“合二为一” (2→1),这是一个真正类比性的定义。

15. 正如在斯宾诺莎和德勒兹传统中,以及米歇尔·亨利和弗朗索瓦·拉鲁埃勒的另一传统中,内在性有一个特殊的线性发展过程。黑格尔主义者也谈这个词,尽管我无法理解他们谈论的方式。那么为什么是内在性呢?我们知道,内在性是哲学家思考类性同一性(而不是抽象的同一性),思考“无法辨识”的真实(而不是象征的真实)的方式。对巴迪欧来说,这没有什么差别,在新的第三卷中,他最终会直接提出类性相等。然而,巴迪欧仍然与诗性传统决裂了,诗性传统主张只能通过有限来获得真实。看一下超越了他所谓的“有限的激情”,在《存在与事件3》中,巴迪欧致力于讨论无限的概念,是《存在与事件》第一卷的第三部分长篇累牍的论述的继续。所以,其他思想家或许通过有限来获得真实,巴迪欧则相反,通过无限来触及类性的真实。

16. 有趣的是,两种数学,一旦分开并严格界定,会得到某种奇怪的东西,不亚于是对数学的重新界定。如果mathēsis培育出抽象,如果抽象被界定为真实和理性之间的鸿沟——即实数和有理数之间的鸿沟——那么数学本身也恰恰是这道鸿沟的生成。为了理解连续统,为了理解逻各斯如何脱离连续统,都需要用到数学。换句话说,巴迪欧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两种数学(一种编目分类的方式)的故事,他的故事也通过澄清一种形式关系,给出了数学本身的定义:数学意味着理解真实与理性之间的差异。这样,通过类似的逻辑,数学意味着理解数与诗的差异。这并不仅仅认可了诸如“数学不同于诗歌”或“诗歌不同于数学”这样的流俗看法,而浪漫派诗人和实证主义科学家之类的人物已经无数次地肯定了这一点。相反,重点应当落到这个差异本身:即存在于诗与数学之间的裂缝,这个认识论的断裂就是数学本身。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对巴迪欧的一个原则表示敬意:数学被界定为实数和有理数之间的差异。

17. 巴迪欧即将出版的著作明显也是关于作品的著作。是的,巴迪欧会谈到诗人和诗作,不过他总是如此。想象一下,计划中的这本著作最后两个部分都会用来讨论既作为对象,也作为生成的位点的作品。换句话说,《存在与事件3》会提出“真理的内在性”并不纯粹是主体或世界的真理,而是作品的真理。所以,当巴迪欧按照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到绝对性的顺序来描绘他的三部曲时,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个平行的进程,从主体,到世界,再到作品(或许也超越了它,走向真实)。

18. 通过这些,在针对之前的反对者时,巴迪欧变得不那么火药味十足,而是让他们进入到一种更为亲密的思考关系之中。巴迪欧似乎更靠近德勒兹,例如,他直接提出真实的连续统,虽然巴迪欧只是通过大基数的和超限数的概念,而不是通过德勒兹喜欢的一些概念,如情动(affect)、感觉、经验、强度或生命力等来接近真实。

19. 巴迪欧似乎也靠近海德格尔,在他的体系中承认了诗性的真实位置,虽然他仍然还拒绝海德格尔的严格意义上的诗性存在论。巴迪欧也开始谈论被遮蔽或被隐匿的无限,所以必须通过揭示真理来揭示无限。

20. 有趣的是,巴迪欧似乎也更靠近拉鲁埃勒,不仅仅是由于内在性的语言,这是拉鲁埃勒和德勒兹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因为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受拉鲁埃勒影响的相等概念。事实上,拉鲁埃勒将类性相等界定为“一中之一”,这有点类似于巴迪欧将绝对视为“V中之V”——V是冯·诺依曼的集合层次的绝对全集的数学符号。

21. 所以,当巴迪欧首先被当成是一位算术思想家的时候,我怀疑在《存在与事件3》中,他最后写到几何学。那么他可以信心十足地说道: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在他的前两卷中都谈到了算术道路和集合道路,最后的第三卷会汇聚成一项事业。对崇高无限的严格的形式化,将会我们提供一幅内在的、类性的真实的图景。

激进阵线联萌

-jijiinzhenxian-

译:蓝江

排版:朴正敏

-跳转链接-

进入激萌活动群

赞赏入口

1.激萌一月推荐书单

2.激萌二月推荐书单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0)

相关推荐

  • 俄国数学家天才,提出平行线可以相交,受尽嘲讽,死后12年被认可

    2020-11-06 19:42 史说万家J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具有超前意识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不仅会遭受到其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还可能遭受到攻击和辱骂.在现 ...

  • 深度解读江恩二十一条买卖法则

        江恩的二十一条买卖法则是很多入市股民的必修课,字句简单,通俗易懂,但是落到实处,却有很多人根本做不到,这就好像佛经一般,佛经的解读很多人都能够理解,但是真正的开悟还需要一个过程.江恩的二十一条 ...

  • 针灸冷知识二十一条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 ...

  • 二十一条具体内容

    二十一条共分为5号,第一号有4条,是关于日本接收山东省内旧德国权利.并扩展筑路权.定居权和通商权的要求.第二号的七条内容要求将日本在关东州租借地.南满铁路.安奉和吉长铁路的权益再展期99年,以及日本人 ...

  • 二十一条生活忠告

    二十一条生活忠告 1.Eat more roughage; 多吃些粗粮: 2.Do more than others expect you to do and do it pains; 给别人比他们期 ...

  • 评阅律诗的二十一条标准

    [一].观主题 大家评阅的时候,看看作品的题目跟内容一致吗?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 诗 ...

  • 赏析律诗的二十一条标准

    我们写完一首诗后,如何自评呢?当看到他人的作品时 ,又该怎样鉴赏呢?要学好诗,首先要学会赏析别人的诗,当然要欣赏一首诗的美妙,还要博学广知的.所以,我们大家平时要多阅读.要放眼望去,懂得如何鉴赏:要学 ...

  • 二十一条八字预测真经和五行生克制化详解

    二十一条八字预测真经 1,军警特性:劫财加七杀.有强烈的行动力.攻击力.勇猛性,非有劫财不可,有强烈不屈的意志.严格的纪律,非要有七杀不可,因而军警的特性是劫财加七杀的组合. 2,教师特性:正印加食神 ...

  • 二十一条生命的离去是天灾也是人祸

    对于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山地马拉松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不幸遇难的悲剧本不想说什么,然而我看这几天那里好像很平静,有人承认错误,却无人担责.这是什么操作?相对二十一条 ...

  •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