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珍宝唐三彩解读
唐三彩的材料主要为白色高岭土和各种矿物质釉料,制作工序大体为,先经过模制、轮制、捏塑、堆塑和雕刻等工艺完成高岭土的制胎,在1100℃左右的的高温下进行素烧,之后再上釉,然后二次入窑,在900℃的低温下烧制而成。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也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真品的蛤蜊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蛤蜊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蛤蜊光,所以不排除没有蛤蜊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唐三彩在造型上融合了传统的国画、雕塑和针织等各种工艺的特点,并在这种基础上和时代紧密相连,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灿烂。"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唐三彩的胎体颜色较多,有砖红、粉色、粉白、黄白、上黄等多种色泽,又有内外不一致的情况。胎体大多较为细腻、偏重。粉白色的高岭土胎多未完全烧结,白胎三彩一般均较为精致。李贤墓三彩以红胎为主,李崇润、李仙蕙墓三彩以白胎为主。
唐三彩是唐代五颜六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藏作着色剂,制造低温釉,施于坯体外表,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五颜六色并不仅 限三色,通常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阐明其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