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建筑文化|礼制与人情双重影响下的伟大艺术

引子:

中国的建筑,从来就不单是一个住人的地方。譬如我们说孔庙,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标志着孔子的思想到达了圆满,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尊重。无数学子怀着仰慕之情来到孔庙,等到这些学子离去时,便不自觉地将儒家文化传播到各地。这便是儒学通过建筑,源源不断的向中国施加影响力的一种方法。当然,中国的建筑文化远不止如此,上至国都,下至家宅。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无处不在建筑的方方面面展示着。

国都城市:皇权与智慧,源远流长的城市建设史

一.城市建设规划的历史进程

  • 中国历史上对城市建设的相关记载,可以一直追溯至周朝。在《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对建造房屋、礼仪建筑乃至城市的明确标准。一个匠人建设国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城市必须呈正方形,长宽各为九里,城市中有经纬各九条路。中国礼制对于百姓有着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身份的百姓应该各行其道。这反映了统治者希望通过礼制,对城市予以井然有序的管理。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从周朝开始,汉承周制,这种建筑礼仪便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元朝。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并未遵循儒家礼制。元朝首都设立在元大都(今北京),经过辽、金二朝的奠基建设后,元大都实际上并没有对皇都进行大规模的整改,延续了少数民族皇宫建筑的礼仪制度。
  • 明初,燕王朱棣被分封至北京。在朱棣的整改下,元大都的城市规划重新恢复到了周制,也就是“九经九纬”的城市布局。后朱棣迁都,北京城被正式确立为国家首都。清朝入主中原后,并未对北京皇宫做很大的变动,于是紫禁城的城市风貌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的建筑规划长期受儒家影响,所以从内而外浸染着礼仪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皇家遵循礼仪制度,百姓才会纷纷效仿。在国都中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可以有效的将出尊重祖先、尊重天地等优良文化传递到全国。这份完整的礼仪制度,为中国所独有,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二.城市的规划管理

  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大致可划分京都、王城、州城、府城、县城。王城即分封给诸侯的城市,其礼仪制度可以沿袭帝制,但必须降品一级,随着城市辐射范围的缩小,其礼仪品级依次降低。中国古代的都城在工匠规划建造下,大多呈中轴线对称,这是也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一大特征。
  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极其重视对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北方城市相对干燥,引水入城一方面可以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另一方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而南方城市河网密布,河流支流众多。城市规划中,多在城中根据河网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水道,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在现在的绍兴、乌镇等地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些独特的人工河道。水资源和绿化园林的合理利用,可以小范围的改变当地的气候。古代匠人的奇思妙想,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大量的传承应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3. 中国每一座古城的中央都设有一座钟鼓楼,城市规划中,钟楼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晨钟暮鼓”,早上敲钟,老百姓开始一天的活动。晚上敲鼓,擂三通鼓后,城市开始宵禁。在没有手表、手机的年代,钟鼓楼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可以有次序的完成一天的安排。

三.中国城市中,特殊建筑寄托着特殊的情感

  • 在京都的下级城市中,工匠们通常用“左文右武”,代替首都中“左祖右社”的位置。文庙供奉文曲,武庙供奉关公。有些学者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不对的。中国所有的城隍庙供奉的牌位都有名有姓,我们供奉的是自己的英雄。善恶作为人们的一种信仰,寄托在了城隍庙中。
  • 作为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城市中往往会建造祭坛,北京城中的天坛、地坛一直保留了下来,为我们所熟知。在这样的礼仪制度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然理念。我们始终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国泰民安。这是来源于祖祖辈辈的自然观念,在当代污染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这种观念也给予了当代人新的启示。

乡邑:祠堂下的“寻根”文化

朱熹在《家礼》中有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儒学的引导下,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建筑。正因为如此,中国宗族的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

一.从祠堂的实际职能看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家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封建时期,古人家族观念强,尤其是在乡镇地方,老百姓往往不杂姓而居,这便形成了一个个同姓的大家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在朱子的明经论典后,家祠如同雨后春苏般在民间出现。由于乡镇的密闭性,这种传统的家族文化便在中国的乡邑中扎下了根。祠堂的实际作用如下:

  1. 作为族人的婚丧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2. 作为族长行使奖励和惩罚族权的场所
  3. 作为族人学习经典的场所

祠堂的这些职能伴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而祠堂,这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作为了一种文化产业被妥善的保护了起来,以供后人知晓与研究。

二.从祠堂的精神传承看

宗祠将无形的家族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建筑。在南方,几乎每一个乡镇中都有家祠。建造家祠的用意,是提醒后辈不能废典忘祖,要谨记尊老爱幼、兄弟相亲。在我们的姓氏中,都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文化。在过去,每当家族中诞生了新成员,家族长辈会拿名字排辈并摘录在族谱上,这讲的是认祖归宗。伴随着家族聚居模式的解散,亲情逐渐的疏远,我们的姓名逐渐开始不受家族内部的影响,家族文化逐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渐渐销声匿迹。实际上,家族文化中传承的宝贵精神:“忠、义、礼、智、孝”都写进了孩子们的课本,并没有随着家族文化的消散而消失不见。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大潮的兴起,许多宗祠出于人们对家族的缅怀被新建和修复,宗祠在当今社会衍生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封建愚昧”的负面影响,只是作为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找回乡愁、联络感情的一种场所,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积极的意义。

家宅:尽管民宅风格各异,家总是所有国人的港湾

中国幅员辽阔,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都有其特殊的建筑风格。或是因地制宜,或是古色古香,中式建筑总有百般韵味。

  • 四水归堂:安徽的人口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安徽的耕地比较少。这便使这个地方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四水归堂。这种院落的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中国人对圆满的追求,在四水归堂院落的中央,往往有一口井。考虑到住宅不能过多的占用耕地,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十分紧凑。屋顶内侧坡的聚集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这便是四水归堂名字的由来。
  • 四合院:顾名思义,即四个方向都有房子,合围着一个院子,就叫四合院。这是一种比较北京化的内院式住宅。非常具有地域意义,几乎可以说是北京建筑的传统代表。四合院规模各异,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普通人家的四合院通常只有一个院子,而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一个四合院往往住着一大家子的人,乡里间浓浓的感情,正是现代人追寻的乡愁。
  • 窑洞:窑洞是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住宅形式,一方窑洞充分发挥了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在过去,一位农民辛劳一辈子,就是想多修建几孔窑洞,娶个善良朴实的媳妇。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有了家,家里或许有一两个孩子,日子再怎么苦,总算是有个盼头。

从国家到小家,中国人对家的感情非常强烈。从北京的四合院到安徽的四水归堂,不论在哪里,房子从来不是个冰冷的建筑。简单的一个“家”字,却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身心上的温暖。

古建筑的悲歌

平遥古城

1997年12月3日,山西确实很骄傲,因为山西平遥人都收到了一个消息: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了。这中间,包含着现代人,现代山西人对于文化传统保护的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八十年代的山西,这样的古城还有几十个。太谷、介休、兴县......这些古老的城镇在后续的大开发中,都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中国建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但其中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中国建筑文化是不断打破,又去继承。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建筑文化,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打破,继承便无从谈起。

相反,欧洲人特别记吃记打,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非常到位。他们的城市是发达的,但这不影响他们的高楼大厦之中留着那些“矮小、陈旧”的建筑建议。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记载:希特勒在战败前曾经下令,将占领地的所有文化建筑都破坏殆尽,但是这一命令遭到了士兵们的抵触,最终那些文化建筑躲过了一劫。而在中国,大多数古建筑都被当做观赏游览,开发旅游业。

在长城上刻字,在英雄纪念碑前热舞,将一段沉重的历史视若无睹,这是将厚重的历史文物商品化一大弊端。中国与欧洲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具世界之最,这本该是值得骄傲的事。但是为什么一提到文物保护我们就抬不起头,中国人口多,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文物的保护与珍重意识并未得到很好地普及。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出路,仍有待所有华人一起努力寻找。

(0)

相关推荐

  • 客家祠堂,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粤东.闽西南.赣南等广大客家地区的乡村,基本上,有村庄就有客家祠堂.客家祠堂,是当地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一道耀眼于大地的亮丽风景.在客家乡村,一般是一个姓氏,一个屋场(客家村落).而一个屋场,通常至 ...

  • 小房子大院子,广东惠州家族合院两进式新中式别墅

    关键词:现代中式别墅,新中式别墅,农村自建房,古建筑,家族大宅,润润四合院设计,深圳润润建筑设计 润润四合院设计 项目概况 建筑地址:广东惠州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423平米.一层188平米,二层12 ...

  • 寿宁廊桥,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

    寿宁廊桥,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

  •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国建筑文化就是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结合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建筑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四大体系之一,在中华大 ...

  • 透过九龙壁看中国古建筑文化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影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里面或者外面的一堵墙壁.它面对着大门,起到屏蔽的作用.不论是大门里面还是外面的影壁都与出入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影壁又称为"照壁". ...

  •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围合式院落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其中衍生出了许多种经典的元素,其中今天要讲的围合式院落便是一种.曾经,庭院生活是人们最普遍的生活形态:而现在快节奏的城里人只剩下了对庭院生活的深深渴望.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 ...

  • 古建系列 ┃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根据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可以分为初级萌芽阶段.新型发展阶段.繁荣鼎盛阶段.高度成熟四个历史阶段.   初级萌芽阶段   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的最优定居生活 ...

  • 中国古建筑文化(4)

    中国古代的祠堂建筑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 ...

  • 中国古建筑文化(3)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文化为中心,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 ...

  • 中国古建筑文化(2)

    应县木塔结构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今绝无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楼式纯木结构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塔身共分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也可以算是九层.此塔建于辽代清宁二 ...

  • 中国古建筑文化(1)

    世界最早的空撞券桥(赵州大石桥) 赵州大石桥又叫安济桥,位于中国中部河北省石家庄东南45公里处的赵县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年左右),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被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