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殷双喜:公共艺术要从景德镇自然的生长出来
2019年10月17—18日,“时代新象”——2019 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初评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举行,批评家殷双喜作为初评评委参与了此次评选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殷双喜参与了众多国内城市公共艺术的评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好的作品往往是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就像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后期种进去的。殷双喜表示,每个环境都有自己的性格,雕塑作品在面对具体的环境的时候,需要有环境的语言,作品不仅仅要融入环境,还要有提升环境的作用,所以在城市中落地一座公共艺术作品,要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考察,只有这样,作品落地之后才能对城市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具体到此次景德镇国际雕塑大展的评选上,他也提出了相应的期望,此外,通过初选评审,他还发现,当下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和研究做的还不够,尤其是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研究,需要人们重视。此外还有对环境和空间的语言研究的缺乏,也反映出雕塑尤其是公共艺术的教育还任重道远。YC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评选的感受?殷双喜:第一感觉是我们的艺术非常繁荣,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大展,从征集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能够受到国内外近两千件作品,这是很惊人的,说明中国艺术项目的组织能力不断在提升,中国艺术队伍的基础非常庞大,大家的参与意愿很高。
YC艺术网:这次参与投稿的国外艺术家,来自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引起全世界艺术家们的兴趣?可乐2www.kele2pingtai.com而反观中国,在艺术方面,现在是世界上最活跃、最繁荣、最有希望的地方,世界的眼光都在看着中国。
YC艺术网:参与评选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公共艺术现状是怎样的?殷双喜: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最终落地,有两方面的考量,一个是自身的语言要过硬;一个是要与环境相协调。国外艺术家们的作品就是自身语言过硬,一看就是非常好的作品,但他们的弱项是与环境的对接相对弱一点;从投稿来看,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家们的热情,但也反应出来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投稿的艺术家他们的经验是不足的,可能一生都没有落地过大型作品,用现在的作图软件可以制作出很漂亮的作品,但最后落地实施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预算,可能有些作品实施起来,至少要花费上千万的资金,这样的作品要落地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作品的公共安全问题,作为公共艺术放置在公共空间,就意味着公众会去触摸作品,甚至在作品中穿行嬉戏,所以公共安全尤为重要,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公共艺术专业培训做的还不够,尤其是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研究,目前来讲做的还非常不够。对于具象雕塑,我们要多支持,具象雕塑本来是我们的强项,但是城市雕塑发展起来之后,大部分都是腾飞、向上等等主题,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抽象几何体,其实空间雕塑是要有适当的体积感的,比如编织一个网状的作品,放置在户外空间,阳光一照射就会花成一片看不见了,还有一些空的架子或者框架的作品,还没有广告牌的存在感强,这就反映出我们对环境和空间的语言研究还不够,也反映出雕塑尤其是公共艺术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YC艺术网:在评选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殷双喜:我们的艺术家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历史的研究,另外一方面要对雕塑在空间中的存在以及语言进行理解。这次评选中,作品《一心不二用》就非常的有意思,景德镇有一座桥叫做一心桥,这件作品是一个窑工挑了一个常常的弧形扁担,走在桥的正中间,作品抓住了窑工的某个工序,传达出了一种精神,就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作品传达的内涵与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行人还可以在作品下面穿行,没有影响到交通的通行。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作品的形式语言、人文内涵与环境的关系这三方面缺一不可。